原创 被批自恋难懂…《你行!你上!》为何口碑票房双扑?姜文没变,观众和时代变了
创始人
2025-07-25 00:20:16
0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不论死忠粉丝愿不愿意承认,七年磨一剑的《你行!你上!》公映后,“姜文跌下神坛”,似乎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共识。

截至目前,《你行!你上!》公映七天,累计票房仅为8200万左右,单日票房已经跌到第八名;影片豆瓣评分为6.7,是姜文所有导演作品中的最低(和《一步之遥》并列),“看不懂”“放飞自我”“爹味”的差评,不绝如缕。

“跌下神坛”的具体表现,影片票房和口碑的双双不尽如人意是一方面,但更深刻的迹象,体现在对姜文、对“姜学”的逆反潮流。

虽然《一步之遥》(2014)和《邪不压正》(2018)同样不算成功,但在它们上映时,观众并没有像这次这么大的逆反情绪。

但到了2025年,观众和舆论环境变了,这次《你行!你上!》引发的争议之大,意味着“姜文出题、观众解题”的欣赏方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想买帐了。于是乎,昔日将姜文捧上神坛的互联网文化,这次将他拽了下来。

费解

对于《你行!你上!》,一条豆瓣高赞短评是这么说的:姜文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不管观众死活了。

这样的批评相当具有代表性,点出了姜文电影这次舆论翻车的症结。

众所周知,在对姜文作品的欣赏和读解中,“饺子”和“醋”是一对最流行的网络模因。前者喻指电影表层的题材、情节乃至风格,“醋”则指向导演真正想要埋藏的政治和历史指涉。

而这次,对于以郎朗成长经历为原型的《你行!你上》该如何定性,“姜学家”同样基本达成了共识:醉翁之意不在酒,音乐传记片的外在表象是“饺子”,内里其实是姜文对历史的曲折隐喻。

但正和《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一样,《你行!你上!》还是太让人费解了。这饺子实在很难征服大众的口味。

当然,准确地说,《你行!你上!》和那两部故事绝对难懂的电影还是有所区别。

本片改编自郎朗自传《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讲述了郎朗(张乘郝饰童年,王硕珑饰少年,陆一饰青年)在父亲郎国任(姜文 饰)陪伴下,由沈阳钢琴神童成为国际青年巨星的成长经历,这条主干故事,倒并不令人混乱。

《你行!你上!》真正令人混乱的,是大量模糊现实和超现实的叙事情境;是许多高度抽象化的人物设定,是影片刻意突出强情感宣泄、以至于达到了某种扭曲的、过分亢奋的魔性……

这些要素,不仅和人们惯常认知里的写实传记电影抵触,也给故事增加了不少节奏脱轨、逻辑不一贯的地方。影片的基调,显然是夹在彻底超现实主义和原型人物真实经历之间,下不来了。

当观众对影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缺乏兴趣或认同感时,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的意愿,自然会降低。

没有“饺子”的美味,再好的“醋”,也无法满足大多数观众的朴素需要。

爹味

《你行!你上!》的“爹式叙事”,同样是影片在当下舆论中不太讨喜的重要原因。

在电影里,比起郎朗,显然身为父亲的郎国任才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心角色,而姜文对郎国任形象的塑造,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爹”,这踩中了当下反父权文化的雷点。

在近年来网络对“鸡娃”和中式家庭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中,郎国任本来就是一个著名的反面案例:军人出身的他奉行高压教育理念,对朗朗要求极为苛刻,甚至曾说出“不弹琴就去死”的话。

在这样颇具争议的原型之上,电影对郎国任的教育观的呈现,倒也不是完全肯定,而是呈现出了一种“七成正面赞扬+三成幽暗自省”的情感色彩:他活力十足,阳性气质猛烈,对待儿子严厉和狡黠兼备,但也有柔软慈爱、绝对信任孩子光明未来的一面。同时,也有对自己爱显摆、吃软饭这些弱点的自嘲、反省。

姜文版的郎国任已经不再是郎国任,而是又一个张牧之,是姜文的自比,也是某尊历史巨像的影子。

他对孩子成长的焦虑,显然既是姜文自己在亲子关系中领悟到的为父经验,也含有某种历史的辩证内涵。

这是一位富有魅力、男性荷尔蒙继续爆棚、在姜文作品中空前复杂的超级大爹。他不是那种绝对有毒的中国父亲,但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他身上那些情绪激昂、亢奋、自恋、对孩子极具压迫感的气场,也不可能不引发任何争议。

姜文过往作品中的男性气质与父权表达在本片中得到延续,但在变化了的社会思潮和舆论环境中,被置于更严格的审视之下,自然就被贴上了“爹味”的标签。

对许多青年女性观众而言,这种爹味,已经足以构成她们对《你行!你上!》不感冒甚至抵触的理由。

姜学

应该说,这次对《你行!你上!》爆发出来的许多不满,不仅是对准了电影和姜文“不顾观众死活”的态度,还明显有针对“姜学”和“姜学家”的逆反。也就是说,会有不少人觉得姜文的粉丝比姜文更烦人。

“姜学”现象的浮沉,也就在这十余年之间。

诚然,姜文的导演生涯很早就开启,前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都是华语影史经典,但大家心知肚明:他真正被抬上互联网的神坛,成为某种流行文化崇拜的对象,靠的是那部既能靠恣意精彩俘获普通观众、也能给隐喻解读留下巨大空间的《让子弹飞》。

十多年来,庞大的影迷群体把《让子弹飞》盘到包浆,他们对片中的台词金句如数家珍,热衷于研究解读片中隐藏的线索、双关语、历史映射和政治讽喻……

这种文化给粉丝们带来了智性上的乐趣,塑造了社群认同感,同时也正式将导演姜文,推向了某种“作者神话”的地位。

但与此同时,过度解读走火入魔,以隐喻为理由过分“溺爱”姜文,甚至以此在其他普通观众身上获取优越感的现象,也在“姜学”之中越来越多。

在反“姜学”的网友对“姜学”的挖苦、嘲讽中,姜文是一名故作玄虚、实际肚子里没二两货的江湖骗子,而“姜学家”们,是一帮拿着破译密码本在偶像身旁山呼海啸的星宿派子弟,并且面对其他观众,还带着一股子好为人师的爹味。

说白了,许多观众不想被高谈阔论的“姜学家”教育“你没看懂”。

更何况,许多“姜学家”对姜文作品的解读,将电影的情节、人物和历史事件严格一一对应,也不免有过度拟合、射箭画靶的嫌疑。这样的姿态,就挺油腻的,如果还硬要把这些解读灌输给别人,就是爹味了。

造神的是“姜学家”,为姜文和“姜学”招来了许多敌人,最终将姜文请下神坛,也有“姜学家”的一份力。

这就是当下网络战争的逻辑,作为偶像的姜文,不能幸免。

未来?

至于姜文本人呢?他根本没变。

他或许在过往几部电影的创作中,有故意迎合网友解读、享受被“释经”的快感,但根本上,这种创作方式还是他的精神分析底色使然:性压抑和政治压抑的躁动,对父亲位置的崇拜和渴求,对母亲的依恋——姜文就是一头“弗洛伊德动物”。

他总是通过梦的四种运作机制(凝缩、移置、象征与润饰)讲故事,不分现实和超现实,符号和意象四处飞扬,表层故事下一定有深层隐喻。

姜文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这源自生命的底层冲动无法改变,于是创作方式也无法改变。

姜文没变,但在《让子弹飞》之后,三部电影的故事确实没能讨好普通观众。姜文没变,但舆论环境在变,从社交网络曾经狂热的荷尔蒙崇拜,到如今狂热的反爹浪潮,包括极端粉丝的反噬、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化,都使得姜文无法同过去一样豁免大部分批评……有造神之日,就有毁神之时。

不过往好了想,目前针对《你行!你上!》情节隐喻晦涩甚至“装逼”的评价这么多,和当年《太阳照常升起》公映时的情形几乎如出一辙。而过去十年,《太阳照常升起》的豆瓣评分已经从7.6升至8.4,成为公认的当代经典。

所以,时间就一定会给《你行!你上!》“平反”吗?

那倒也不一定。比如《一步之遥》,2014年上映时豆瓣评分是六字头,现在也还是六字头。

但总的来说,哪些电影是超前于时代和大众的蒙尘明珠,哪些是不值得翻案的失手之作,其实时间,也都给了一个比较公正的答案。

只是,对目前已过耳顺之年的姜文而言,《你行!你上!》就算未来翻案,但那个未来也还是太远、太不救近渴了。风评跌下神坛,电影赔钱,这势必会对他未来的导演生涯制造一些障碍。

如何迎合市场、重建与更广泛观众的有效对话?如何规避或弱化在当今有可能引发舆论冲击的元素?如何让“醋”的滋味,再次洒在能让大众兴奋的“饺子”上?不管姜文在不在乎、想不想解决,他或许都不得不认真直面这些问题。

无论是不是粉丝,观众也希望他思考。

对于非粉丝,比起《太阳照常升起》,毕竟《让子弹飞》还是更精彩、更“来劲”;对于粉丝,我们是真的希望:姜文还能有下一部电影。

(文/阿拉纽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良品铺子易主惹诉讼 广州国资欲... 蒋政刘旺中经记者 蒋政 北京报道良品铺子易主事宜再起波澜。7月21日,良品铺子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涉及诉...
三好学生自我鉴定表 三好学生自...   大学三好学生自我鉴定范文一  即将毕业之际,回顾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站在新的起点上,拥有了更多的...
评三好学生的自我鉴定 小学三好...  自XX年9月入学以来,在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帮助下,在父母的疼爱和自身的努力下,该生成绩优秀,思想端...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二篇 ...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一: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最新或2023(历届)**月—最新或...
校三好学生的自我鉴定 三好学生...  范文一  我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积极参加升旗活动,能尊重国旗、国徽,自觉唱国歌。比较关心时事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