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长宁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的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共办理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案件204件239人,案件量占全部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51%。对其中201名被不起诉人制发建议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书,制发率为84.1%。行政主管机关对检察意见的回复率达100%。7月24日,长宁区检察院发布《上海市长宁区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检察白皮书》,通报2023年行刑反向衔接制度实施以来,该院办理的网络领域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基本情况、典型特征及相关检察实践。
小额高频、技术升级与年轻群体成焦点
从案件罪名分布看,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位列前三。其中,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案件、网络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合计占比超70%;案件涉及的行政管辖机关中,公安机关与市场监管部门占比达93%,呈显著集中态势。小额高频、长期潜伏成突出特点,如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通过加密传输销售违禁品等;部分案件涉及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篡改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此外,跨地域犯罪增多,对协作与侦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办理的案件中,初犯占比超97%,35岁以下涉案人员达60%以上,其中不乏在校学生。他们多因法律意识淡薄,受小额利益诱惑涉案,部分人在“两卡”犯罪、虚拟币“跑分”等案件中获利不足3000元,却沦为犯罪“工具人”。
多元治理,织密网络犯罪治理“防护网”
不诉≠不罚。长宁区检察院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轻微犯罪不起诉案件全面启动行刑反向衔接,充分审查处罚必要性,并持续追缴涉案资金,杜绝“以赔代罚”。针对“薅羊毛”、售假等网络领域高发行为,梳理违法认定标准与梯度治理需求,及时跟踪监督行政处罚落地。即使退赔获谅解,仍可能被建议处罚。
轻微犯罪案件数量上升,如何标本兼治?长宁区检察院通过“不起诉+公开听证+反向衔接+跟踪督促+社会治理”的跟进式办案模式。如在诈骗医保基金系列案中,就暴露的网售管制药品、代配药监管漏洞问题,向多家医院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同时,依托行政检察协调小组,破解异地移送、异地处罚等衔接机制难题,跨省移送检察意见3件均获回应;引入专家论证、公开听证攻克法律适用难点。如在一起涉侵入计算机系统程序案中,通过专家论证会明晰软件工作原理及违法性质,精准把握处罚必要性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长宁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行刑衔接机制仍存堵点。如刑事与行政处罚时效规定存在差异,2024年终结审查的行刑反向衔接案件中,有35%是因超出行政处罚时效导致。未来,将进一步打通机制堵点、强化协同效能,持续优化落实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切实筑牢网络安全法治屏障。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菊玲,实习生,张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