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元气受到了沉重打击,整体实力大幅削弱。然而,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击败八旗军、绿营军和湘军,甚至一举全歼了李续宾率领的湘军主力部队,以及胜保指挥的骑兵军团,一度成功扭转了战局的颓势。
陈玉成和李秀成的连番胜利,背后关键在于他们暂时解决了军队的指挥权纷争,实现了各部队的有效协同作战。第一次枞阳会议后,太平军取得了桐城的大捷,成功收复了皖北地区,并吸纳了捻军的力量。随后,第二次枞阳会议带来浦口大捷,打通了连接京师的运输线;派兵进攻三河,彻底消灭李续宾的部队,极大地打击了湘军东进的势头。
建平会议期间,太平军各路首领齐聚一堂,诸侯王们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团结配合。紧接着,李秀成发动了第二次江南大营的摧毁战役,并趁胜夺取了江浙地区,为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延续了数年的生命力。
可以说,天京事变后太平军能够屡屡获胜,主要是因为短暂解决了军事指挥权的混乱问题。而后来的一系列失败,则是因为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合作破裂,各路诸侯王各自为战,最终被敌军逐个击破。
纵观历代农民起义,是否能够最终胜利,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实现统一指挥权。朱元璋为何能胜出?原因之一便是其对军中纪律的严明掌控。胡大海东征时,儿子胡三舍违抗军令,擅自酿酒贩卖,朱元璋不顾众人劝说,坚决将其处死。
这件酿酒贩卖的小事,朱元璋却选择如此严厉的惩罚,背后原因很简单:他要向所有人昭示,自己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军队必须无条件服从。
杀死胡三舍后,胡大海又能做什么呢?他不敢反抗朱元璋,也不敢投降张士诚,唯有继续卖力奋战,将悲痛化为力量,攻下湖州,坚守阵地毫无怨言。
反观李自成攻入燕京之后,刘宗敏却放任士兵抢掠,还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却无力制止。李自成派刘宗敏去讨伐吴三桂,遭到了拒绝,刘宗敏甚至当众反驳:“我们都是贼,凭什么让我去?”
从胡大海和刘宗敏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为何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而李自成最终只能在九宫山被农民起义军击杀的命运。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李秀成终结的“十大误”中,最关键的是指挥权的混乱。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已无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只能依赖各路将领的暂时合作,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指挥机构。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唯一拥有实际统治和指挥权的诸侯王,然而他综合能力平平,缺乏宽容之心,最终将太平天国带入了深渊。
谈及杨秀清,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对他评价都较高。太平天国早期许多重大胜利,都是在杨秀清策划指挥下取得,他确实具备一定的统帅才能。
但为何又说杨秀清综合实力一般呢?原因很简单,这些胜利并非因他多么高瞻远瞩或运筹帷幄,而是他具备统一指挥权,容忍失误的高容错率所致。
以北伐为例,太平军派出2万精锐孤军北上,这支队伍由两广籍老将领带领,士兵多来自两湖,均为百战老兵。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这些太平军初期的主力将领,均是不可多得的先锋大将。
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却被杨秀清派往北方冒险,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北伐受挫后,又相继派出朱锡琨、曾立昌、秦日纲等少量援军,人数仅数千,结果惨败。朱锡琨在吃饭时被清军引爆炸药,除林绍璋一部保存完好外,其余溃散。
曾立昌被清军围追堵截,李开芳准备前去援救,但曾立昌在援军未至前就全军覆没,自己跳河自尽。
秦日纲刚到舒城杨家店,就抱怨北路妖军过多,无路可走,面对清军严密防守,兵力不足,未敢发动进攻。
李秀成的“十大错误”中,北伐占据三项,说明杨秀清的战略布局极其糟糕。再加上天京事变和林绍璋在湘潭的惨败,杨秀清涉及的“十大错误”达五项,约占一半。
北伐的失败,使太平天国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试想若这批北伐军被投入西征,成为主力,曾国藩的湘军又怎有机会崛起?林凤祥若带领北伐军夺取南昌,江西早已成为太平天国版图。
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在杨秀清,但也不能排除他想借清军之手削弱西王萧朝贵势力的可能。
萧朝贵曾在太平天国早期一度超过杨秀清,实际掌控军务。萧朝贵兵力众多,享有“天兄下凡”称号,且身体强健;相比之下,杨秀清虽然号称“天父下凡”,但体弱多病,难以亲自操持大局。
同时进行的西征也显示出杨秀清指挥能力及容人度的不足。西征之所以屡获胜利,不是杨秀清多么英明,而是因为他具有较高容错率,诸将暂时容忍他“天父”身份而不闹僵。
李秀成曾痛斥林绍璋的“湘潭惨败”,认为是重大战略失误。湘潭战败使靖港大捷的成果付诸东流,曾国藩因此得以死里逃生,湘军地位稳固。
靖港失利,使得朝廷及湖南地方官僚士绅找到了对付曾国藩湘军的借口。若湘潭再败,长沙失守,曾国藩非但难以继续组建湘军,自己也难保性命。
湘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林绍璋无能。林绍璋为杨秀清派系,西征本应由韦氏国宗和石氏国宗负责,二人均为名将,曾天养亦是猛将,却被杨秀清安排林绍璋为主帅,实属荒谬。
挂帅前,林绍璋仅有与朱锡琨北伐时保全部队的战绩,基本缺乏实战经验。后在安庆战役中,林绍璋表现糟糕,令陈玉成陷入绝望。
能力平庸、威望不足的林绍璋为何能挂帅?因杨秀清不愿让韦氏国宗、石氏国宗势力过强,故培养自己人当主将,让其他国宗担任副手。
湘潭失败后,湘军趁势扩大攻势,抵达田家镇。杨秀清不愿派韦昌辉或石达开等名将出战,而让秦日纲统领且全权遥控战场,导致田家镇再度溃败,数千艘战船被焚毁,太平天国水师几近覆没。
田家镇失败后,湘军直逼九江城,韦氏和石氏国宗西征成果几乎丧失殆尽。曾国藩甚至扬言,新年前夺取安庆和南京,活捉洪秀全、杨秀清,庆祝胜利。
北伐与西征双双失利,杨秀清责任重大。西征失败一方面源于他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他缺乏容人之量。
不过每次重大失败后,杨秀清都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战略,调动各方力量,赢得新胜利。例如田家镇败绩后,石达开出征,取得九江、湖口两场大捷。
即使战争失利,杨秀清仍能保持极高威望,统一调度各路兵马,这是他的优势。其高容错率得益于“天父”身份带来的权威,使实力派暂时容忍,不敢公开反抗。
然而天下未定,杨秀清却开始试图削弱实力派,增强自身力量,韦昌辉、石达开等强将怎能轻易服从?毕竟杨秀清无家族背景,“天父下凡”多是虚名,硬实力强大的韦昌辉、石达开岂能任他摆布。
杨秀清清楚自身难以正面对抗北王、翼王,只能频繁借“天父”名义处罚韦昌辉、石达开,甚至公开杖责,使诸侯王难堪。
名义上“天父”杖责诸侯,非东王,已暴露杨秀清底气不足,仅凭“天父”光环维系权威。后来,杨秀清企图接管韦昌辉、石达开势力范围,结果北王、翼王联合支持天王,杨秀清最终死于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前,为维护“天父”这一信仰纽带,诸侯王虽心存不满,仍被迫暂时服从杨秀清的统一指挥。事变发生后,“天父”权威成了笑柄,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一触即溃,神话彻底破灭。
统一的指挥体系对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天国来说成了奢望。陈玉成和李秀成虽多次召开军事会议,试图协调各路将士行动,解决指挥混乱问题,但依赖地方军头临时会议来实现统一指挥,终究无法长久。太平天国最终在各自为战的混乱中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