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一位女性政治家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并被称为“世上最强势的女人”。另外,这个人还是罗马尼亚共产党、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堪称是这个国家的二号人物,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外交部长。然而,这位绰号“穿裙子的斯大林”却落寞而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投身革命
此人名叫安娜·波克尔,于1893年2月出生在罗马尼亚境内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安娜·波克尔的哥哥是一位诗人,弟弟则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而她却与他们不同,在一战期间投身共产主义运动之中,从事印刷、散发传单等活动,并积极参与进步政治集会,还在1921年与志同道合的马塞尔·波克尔结为夫妇。
同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成立,安娜·波克尔出任中央妇女委员会书记。第二年,安娜·波克尔成为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妇女委员会主席,是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因多次遭到逮捕,安娜·波克尔被迫流亡海外,并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工作,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罗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二、二号人物
在共产国际工作期间,安娜·波克尔与苏联当局维持了非常不错的关系,与此同时,形成了一个以罗马尼亚旅居苏联人员为主的“莫斯科派”。1944年9月,苏联红军攻入罗马尼亚境内,安娜·波克尔于是返回了祖国,并在苏联的支持下,于 1947年11月5日成为罗马尼亚王国民主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这是历史上首次由女性担任此职。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娜·波克尔在担任外交部长的同时,还兼任部长会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第二书记,权势、地位仅次于乔治乌-德治,是罗马尼亚名副其实的第二号人物。由于背后有苏联人“撑腰”,连乔治乌-德治都得看安娜·波克尔的脸色,任何决定未经她同意的批示是无法施行的。
三、落寞而终
当时的罗马尼亚共产党分为三派,除了安娜·波克尔的“莫斯科派”外,还有乔治乌-德治的“监狱派”以及帕特勒什卡努等人组成的“国内派”。三派貌合神离,斗争不断。乔治乌-德治长期在监狱中活动,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他先是与安娜·波克尔的“莫斯科派”联手,将“国内派”彻底打压了下去,接着又对“莫斯科派”发难。
1952年,苏联爆发了“医生案件”,由此引发了反犹风潮。乔治乌-德治十分精明,于是前往苏联,并且成功地说服斯大林。乔治乌-德治回国后,罗马尼亚立即揭发、批判“波克尔—卢卡反党分裂集团”。在苏联的因素下,安娜·波克尔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政治生涯至此终结,后还被开除党籍。1960年,67岁的安娜·波克尔在落寞中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