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外蒙古不治沙?美国专家认为:植树治沙弊大于利,是真是假?
创始人
2025-07-21 14:21:42
0

每到春季,北方大地常常被沙尘暴如猛兽般席卷,这不仅让中国北方的居民苦不堪言,连邻近的蒙古国戈壁沙漠也被指责为主要的“罪魁祸首”。几十年来,中国投入巨资治理沙漠,植树造林使得绿意盎然,然而蒙古国似乎行动迟缓,沙漠化问题却愈发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美国一些专家对此唱起了反调,认为植树治沙弊大于利,甚至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抢夺有限水源。他们的观点究竟是科学的警示,还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误导呢?

蒙古国,历史上称作“外蒙古”,是一个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达到156万平方公里,其中戈壁沙漠覆盖了大部分土地,人口仅约340万。根据202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数据,蒙古国约有76.9%的土地正受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的困扰。刮起的沙尘暴不仅威胁到本国牧民的生计,还随着风势飘向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2021年3月,一场罕见的十年一遇沙尘暴让整个东亚地区的天空染上了黄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蒙古国并非完全不作为,他们在埃尔森塔萨尔海地区设立了一个占地45公顷的治沙实验站,尝试种植耐旱植物以稳固土地。2020年,蒙古国还启动了“十亿棵树”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种植10亿棵树木,将目前不到9%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联合国及全球环境基金协助实施了“ENSURE”项目,在戈壁地区种植柽柳,以稳定沙丘、防止风蚀。

不过,与中国的大规模治沙投入相比,蒙古国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了13个省区,计划到2050年将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4.95%。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已种植树木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每年治理约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是典型例子,通过铺设草方格固定沙子,种植沙柳和梭梭树,昔日的黄沙地逐渐变成绿洲,当地村庄也不再受风沙侵袭。

蒙古国的GDP在2023年仅为203亿美元,远远落后于中国17万亿的规模,治沙资金更是无法与之匹敌。自2000年以来,中国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用于治沙,而蒙古国的环保预算只有约4000万美元,资金差距悬殊。

蒙古国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更加严峻。自1940年至2015年,该国气温上升了2.24摄氏度,年降水量减少了7%,干旱加剧,过度放牧使得草原逐步沙化,沙尘暴愈演愈烈。相比之下,中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并推行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政策,成功遏制了沙漠扩张。

蒙古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技术,只能依赖国际援助。联合国和全球环境基金虽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保护柽柳林和修复牧场,但规模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社会层面,蒙古牧民依赖草原养殖牲畜,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承载力下降。政府虽有意限制放牧,但执行难度大。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生态补偿和扶贫政策,将牧民转移至农业和旅游业,减轻了土地压力,而蒙古国尚未有效实施类似措施。

对于中国的治沙行动,美国专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大规模植树存在潜在风险,可能破坏沙漠生态系统,消耗水资源,甚至影响区域气候。威斯康星大学的特纳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于2023年发表文章指出,植树过度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这些专家认为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导致,植树并非万能灵药。然而,中国治理的并非原始沙漠,而是已经退化的草原,种树是为了恢复生态功能。以库布其沙漠为例,利用草方格加固沙地,种植沙柳,成功稳定沙丘,绿洲得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改善。

美国专家担心植树会加剧地下水枯竭。2020年《生物科学》杂志指出,非洲某些地区种植桉树曾引起水位下降问题。

但中国的做法更为科学。新疆塔里木地区采用滴灌技术,极大节约用水,选用梭梭、胡杨等耐旱树种,既省水又有效。治沙成功后,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库布其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湖泊和湿地数量也逐步增加。

有人提出树木覆盖减少地表反射率,增加热吸收,可能加剧气候变暖。但树木蒸腾水汽、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不可忽视。三北防护林每年吸收大量碳排放,沙尘暴发生次数从2000年的13次减少到2023年的2至3次,农田粮食产量也提升了10%到30%。美国专家的担忧部分合理,但中国通过科学管理有力应对,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的治沙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宝贵启示。蒙古国需要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耐旱树种如柽柳,结合滴灌技术和草方格辅助,稳固生态系统。

资源有限时,要依靠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学习中国技术,申请绿色气候基金,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同时,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和耐旱作物种植,让牧民获得稳定收入,减少过度放牧。

蒙古国政策需更加坚定,因过度放牧导致约87%的土地退化。借鉴中国退牧还草和生态补偿措施,推动牧民转向可持续牧业,避免进一步破坏土地资源。全球合作不可或缺,联合国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耕地流失,影响15亿人。

2026年蒙古国将举办“国际牧场与牧民年”活动,借机邀请各国共同管理牧场和治理沙漠。中国愿分享三北防护林经验,也期待学习非洲社区治理模式。面对美国专家质疑,中国保持开放态度,用实际数据展现库布其成果,持续改进技术。

中蒙两国还可联合建立监测系统,追踪沙尘暴源头,协同防治。中国减少沙尘暴发生,蒙古国生态经济同步受益。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与国际合作缺一不可。蒙古国应借鉴中国经验,全球携手努力,终将实现荒漠变绿洲的美好愿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六年...   以下是我的工作计划:  一、常规教育  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本着“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的理念开...
上学期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不知不觉新的一学期又来临了。为了本班在新学期各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联合国秘书长:加沙人道状况正急... 当地时间7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再次警告,加沙人道状况正在急剧崩溃,最后的生命保障也...
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 以下是我个人的工作计划情况:  一、班级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全体同学的精神风貌有了一定改变...
最新或2023(历届)度上学期...   新学期来临,面对新的的学生,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教出新的成绩,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