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没在银幕上见过陈佩斯,时间长得,已经有人把他的名字当成父辈茶余酒后的旧梗。当年《太后吉祥》一别,他把镁光灯的喧哗关在身后,像舞者摘下头顶的礼帽,只把热爱留给舞台暗角。
三十多年里,银幕换了花,旧人退场。他偏执地在话剧的地板上打磨步伐。《戏台》十年巡演,七十座城市,三百五十场,走的是实心路,每一步都踩得吱呀作响,不靠风口、不随噱头。剧本反复锉磨,连台词的小锈斑都不放过。只是,这份倔强,是天再起风云,还是黄昏前最后一股劲气,谁也说不准。
首映夜,陈佩斯站在灯光下,眼角纹路像绸缎攥紧。“只要大家喜欢,我是真快乐。这是我愿意过的日子,以后还会这样乐呵地拍下去。”他说得坦荡,可暗里谁听不出一丝悬着的软肋哪怕门可罗雀,也宁肯坦然,不愿为讨好而折腰。
有人问,如果票房失利,快乐还剩几分?陈佩斯不作答,只轻轻推回一句“喜欢就来,不必为我辛苦,别勉强自己。”这不是圆滑,也不是避世,而是三十二年沉了底的自持与体面。没有卖惨、没有煽情,更不肯拿“老艺术家不易”博廉价同情。他从不把自己摆上情怀架头,也不肯裹着回忆拉你进影院。
有人说“不想让陈佩斯输。”话很真,像夏夜热水瓶里的光,温柔又笃定。可这恰恰难堪地提醒着,今天的银幕,有时竟需观众带着“保护”滤镜捧场,才让好作品不至于泯没人海。
而陈佩斯偏不收这份情,他的姿态是温和的拒绝“别为我买单,别用怀旧、别用同情。好电影,让作品自己说。” 他懂规矩,也懂边界。资本也好,宣发噱头也罢,该握手时合作一把,决不让艺术沦为票房的侍从。
回头看他旧作,笑闹里锋芒藏得深,讥讽不削边。如今老了,眼睛里的光却没钝,骨头缝里都是不服输。他不愿在作品表皮贴价签,也不想叫观众替自己“情怀买单”。老艺术家的硬气,正是对“情怀变现”风气最实诚的泼冷水——创作者自有担当,观众更不该被裹挟进谁的遗憾。艺术的考卷,答案还是作品自己。
尊重观众,敬重艺术。到了陈佩斯这年纪,这些道理早写进他的握麦指尖。
《戏台》首轮预售,二千万票房是个响当当的数字,搁资本风口不过是池塘里的涟漪。上映路上波折未平——原订7月17日首映,被姜文《你行!你上!》和大鹏《长安的荔枝》前脚提档,硬生生顺到25号,免受排片挤兑。
本质上,《戏台》还是传统喜剧底子,班底讲究,拍法扎实,却没大明星护航,也无翻新把戏。资本阴影里,这份“戏比天大”的笃定能成什么气候?还要看观众的心跳与市场的晴雨。
但仅凭陈佩斯这份对舞台的敬畏和苦心,每一场戏都值得一张安安稳稳的电影票。
(铿锵电影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