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25年冰壶男、女子世锦赛分别在今年3—4月举行,中国女子冰壶队摘得铜牌的同时,还拿到了米兰冬奥会门票。男子冰壶队以世锦赛第四名的成绩追平历史最佳战绩,他们用一场场硬仗证明了中国男子冰壶的黑马之姿。距离米兰冬奥会还有一段时间,为了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中国冰壶队选择到云南开启为期20天的高原集训。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画
话题
近年来,云南正聚力打造“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三大品牌,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以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为龙头的高原训练基地群,已成为国内外体育健儿提升竞技水平的首选之地。中国冰壶队的到来,开启了云南高原训练助力冰雪运动发展的新时代,更为云南高原训练产业的巩固提升带来了思考和契机。
近日,中国冰壶队来到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20天的高原集训。除了由3位中国冰壶队原主力队员徐晓明、臧嘉亮、周妍分别担任男、女队和混双队主教练外,中国冰壶队还配备了外籍教练、体能教练、康复师、队医、心理咨询师和队伍管理人员,在海埂基地医科训团队的配合下,运动队与基地形成合力,整期高原集训成效显著。
他们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云南接待服务冰雪项目运动队的经验,也是对云南高原训练资源和接待能力的认可,更说明了云南高原训练资源除了适合耐力型、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同样也适宜冰雪项目的基础体能开发和提升。
结缘
云南见证中国冰壶项目新生
20年前,作为20世纪初国内少有的标准短道速滑场地,昆明红塔基地是当时中国短道速滑队高原训练的首选。2005年,刚刚组队的中国冰壶队跟随中国短道速滑队一起来到红塔基地,那是中国冰壶队第一次与云南结缘。
回忆起20年前刚开始接触冰壶的时候,中国男子冰壶队原主力队员、现任中国男子冰壶队运动员兼主教练徐晓明不禁感慨道:“当时大家对冰壶这个项目都很陌生,甚至对它的专业术语、技战术都不了解,唯一可以学习的就是一盘当年日本队打进世锦赛四强的录像带。”徐晓明清楚地记得,投壶姿势、出脚角度这些技术细节都是通过模仿才慢慢习得。“因为当时的冰场是适合花样滑冰和短道的,我们每次训练前都要修冰壶场地,光准备就得1个小时。而且一般都是等其他队伍训练结束后,我们才能在后半夜上冰,练完直接吃早饭。”作为当时徐晓明的队友,臧嘉亮回忆起当时训练的艰难也感慨万千:“由于项目刚刚起步,没有专业的冰鞋,大家就把厚塑料袋套脚上,要不就用自己剪的尼龙板粘在鞋底上。冰刷不够用,全队三四十号人只能轮着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冰壶项目从弱到强、从小到壮,而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也在那时悄悄植入了每个冰壶人的心里,并传承至今。
“可以说,云南见证了中国冰壶项目的新生,虽然之后我们没能再上高原,但20年后的今天,是我们与云南缘分的延续,相信高原训练会成为中国冰壶突破自我的法宝之一。”徐晓明说。
牵手
云南超出中国冰壶队预期
“通过今年世锦赛的考验,我们发现一天两场的比赛节奏对运动员体能是巨大的挑战。冰壶这项运动是集耐力、体能、脑力于一体的竞技项目,尤其考验运动员比赛后期的体力和注意力。所以今年我们开启了最长夏训,从海南到昆明,从低海拔拉练到高原训练,队伍将以提升运动员耐力、力量、爆发力、核心力为目标,争取突破我们的最好成绩。”徐晓明表示。
选择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作为这次队伍高原训练的落脚地,中国冰壶队经过了详细调研,“云南现在的高原训练设施、服务可以说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中国冰壶队工作人员坦言。“我和队员们都是第一次来海埂基地,这次训练让我们看到了昆明高原训练的优越性,特别是海埂基地完备的医科训保障条件,让我们对云南有了全新的认识。”臧嘉亮说。
为了充分发挥高原训练的效能,集训初期,海埂基地为队伍进行了专项生化体能测试,同时配合队伍边练边测,为教练提供最准确及时的体能监测指标、运动损伤特点分析、功能性筛查等数据,通过全面分析为队伍下一阶段的训练提供借鉴和指导。中国冰壶队体能教练对这次高原集训的效果非常满意:“在海埂基地的3周,对运动员机体、心肺功能的改善非常明显,特别是运动员肌耐力和力量的提升非常有效。冰壶运动看似动作简单,但持续的跨步下蹲、刷冰的动作,很容易造成疲劳,高原训练的缺氧环境,能够很好地锻炼肌肉耐力,对冰壶运动有着非常大的助力。”
20天的集训,中国冰壶队较好地完成了高原训练的既定目标,离开高原后,两支队伍还将马不停蹄奔赴徐州,在那里进行为期10天的军训,进一步巩固高原训练成果。中国男子冰壶队和混合双人冰壶队将励精图治,在即将到来的落选赛中与国际顶尖强队争夺最后的冬奥会门票;中国女子冰壶队则剑指米兰,在接下来的备战中进一步磨炼战术和技术,做好体能储备和伤病康复,力争实现夺回世界冠军的目标。
启示
云南高原训练打开新思路
对于中国冰雪运动队首次来训,昆明海埂基地营销中心负责人李宏伟欣喜地表示:“国字号冰壶队伍选择来到海埂体育训练基地,是对云南高原训练品牌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为云南省高原训练产业打开了思路,高原训练除了适合耐力型、力量型的运动项目,也同样适用于冰雪项目的基础体能开发和提升,这为云南体育产业带来了思考的契机。”
对于首次接待冰雪运动队,海埂基地在队伍入驻前就提前了解了运动员们的饮食偏好和训练重点,“由于冰壶队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北方人,我们的饭菜安排尽可能偏向北方口味,加上云南过桥米线、鲜花饼等特色美食,让运动员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此外,基地还根据男、女、混双队不同的体能训练重点,拿出运动表现中心和体能房两块力量训练场地满足队伍需求。”李宏伟说。
通过这次接待工作,海埂基地在业务拓展方面也打开了思路:“之前我们一直都在服务夏季项目运动队,这次服务保障中国冰壶队,为我们的业务工作拓宽了领域,也提醒我们做好服务之外还要做好宣传,让更多冰雪项目的运动队了解云南高原训练资源、选择到云南进行高原集训。”
“这次昆明之行,收获非常大。虽然这是大家第一次来这里进行高原集训,但这仅仅是开始,我们非常愿意每年都来这里提升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徐晓明、臧嘉亮均表示,“这次回去,我们要好好宣传一下咱们云南,让更多冰雪项目运动队来云南高原集训!”(云南日报 记者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