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墙下,鼓声震天。第一架攻城梯搭上城头,守军的箭雨瞬间倾泻而下。
第一个爬上梯子的士兵,胸口插着三支箭,鲜血染红了梯子,却依然咬牙向上攀爬。他知道这一去十有八九回不来,但他更知道,只要能第一个踏上城头,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不是死亡,而是荣华富贵!
公元前356年,秦国。
商鞅站在咸阳宫中,手中握着一份将改变历史的法令。这份法令很简单,却足以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砍下一个敌军甲士的脑袋,就能获得一级爵位、一顷田地、一处宅院、一个仆人。
这不是开玩笑。在商鞅的设计中,战场成了最公平的"考场"。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敢拼命,就能改变命运。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从此诞生,每一级都对应着具体的经济待遇。
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袅"……一直到最高级的"彻侯"。
每一级爵位都意味着更多的田地、更大的宅院、更高的社会地位。
商鞅的这套制度有个致命的诱惑力:它打破了血统论。在其他六国,贵族还在靠祖宗的余荫混日子,秦国的平民百姓却可以通过战场拼杀改变一切。
一个农夫的儿子,只要够勇敢、够狠、够拼,就能成为贵族。
这套游戏规则一出台,整个秦国都疯了。
军营里,士兵们磨刀霍霍,眼中闪着贪婪的光芒。他们不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战。
每一场战斗,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每一个敌人的脑袋,都是通往富贵的阶梯。
但真正让这套制度发扬光大的,是汉朝。刘邦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深深明白军功奖赏的重要性。他继承了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并且发扬光大。
汉初的功臣分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功变现"。萧何、张良、韩信、樊哙、周勃……这些人几乎都是平民出身,却因为军功而封侯拜相。
他们的成功,给所有后来者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只要敢拼命,就有出头之日。
汉代的军功制度更加精细化。不仅有斩首功,还有先登功、破阵功、夺旗功。其中,先登功的地位尤其特殊。攻城战中,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获得的奖赏往往超过斩将夺旗。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门阀制度盛行,但军功依然是重要的升迁途径。唐朝的府兵制、宋朝的禁军制、明朝的卫所制、清朝的八旗制,都保留了军功奖赏的传统。
清朝的军功奖励制度尤其值得一提。满清统治者深知八旗战斗力的重要性,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军功奖励体系。从努尔哈赤时期的简单分赏,到康熙朝的制度化管理,清代的军功制度伴随着战争的发展不断完善。
这套制度之所以能延续两千多年,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它真的管用。它能把普通人变成拼命三郎,能让军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战国时期,吴起攻打一座小城,战前宣布:"明日攻城,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结果如何?"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一座城池,一天就被攻下了。
国大夫是什么概念?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级贵族,享受封邑,地位仅次于卿。一个普通士兵,只要第一个爬上城墙,立刻就能跻身贵族阶层。这种诱惑力,简直是致命的。
汉代的先登奖赏更加丰厚。秦汉二十等爵制中,先登功直接对应爵位晋升。不仅有爵位,还有相应的经济待遇:田地、宅院、仆人、免税特权,甚至还有见官不拜的政治特权。
樊哙这个沛县的屠夫,最初的工作就是杀狗卖肉。在当时的社会,屠夫属于最底层的职业,社会地位极低。但战争给了他机会。
跟随刘邦起兵后,樊哙多次在攻城战中表现突出。攻濮阳时,他第一个登上城头。攻城阳时,他又是先登。每一次先登,都让他的爵位更进一步。
最让樊哙扬名的,当然是鸿门宴。当项羽的刀斧手准备杀刘邦时,樊哙闯入帐中,怒目而视,震慑群雄。项羽都忍不住赞叹:"壮士!"
但鸿门宴只是樊哙传奇的一部分。真正让他封侯拜相的,还是他在战场上积累的军功。最终,这个卖狗肉的屠夫被封为舞阳侯,位列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当然,这种公平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生命。但对于那些本来就没有出路的底层民众来说,用生命去博一个未来,并不是不可接受的选择。
攻城战有多残酷?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高耸的城墙,密集的箭雨,滚滚的巨石,滚烫的金汁。攻城的士兵要背着沉重的装备,扛着长长的梯子,在敌人的疯狂攻击下向上爬。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孙子兵法》为什么说"攻城为下"?就是因为太难打,伤亡太大。
在冷兵器时代,守城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居高临下,可以轻松地射箭、投石、泼油。攻城方则要在完全暴露的情况下,承受所有的火力打击。
第一批攻城的人,面临的死亡概率尤其高。他们要承受最密集的箭雨,最猛烈的石头,最毒辣的金汁。即使侥幸爬上城墙,等待他们的还有守军的近身搏杀。
历史上,很多攻城战的第一波攻击,伤亡率都超过50%。有些特别激烈的战斗,第一批攻城的人几乎全军覆没。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死亡率这么高,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冲?
首先,军法如山。
古代军队的纪律极其严厉。临阵脱逃的,立即斩首。拒不攻城的,军棍伺候。在很多情况下,士兵面临的不是"冲上去可能死",而是"不冲上去肯定死"。
其次,集体心理的作用。在战场上,个人的理性往往被集体的疯狂所淹没。鼓声雷鸣,战友咆哮,肾上腺素飙升,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失去理性判断,跟着大家一起冲。
再次,绝望中的希望。对于那些本来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士兵来说,和平时期的生活并不比战场好多少。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搏一搏,万一成功了呢?
但最重要的,还是利益驱动。
一次成功的先登,就能获得贵族身份、大量田地、豪华宅院、众多仆人。这种巨大的利益差距,足以让人忽略死亡的风险。
用现代的话说,这就是"富贵险中求"。
除了物质奖励,精神动力也很重要。
在古代社会,武勇是最受推崇的品质之一。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不仅能获得物质奖励,还能赢得所有人的尊敬。这种荣誉感,对很多人来说比生命还重要。
而且,先登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一个人的成功先登,能极大地鼓舞全军的士气,同时打击敌军的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先登者承担的是整支军队的希望。
这种集体责任感,也是推动士兵冲锋的重要动力。
那些成功的先登功臣,最终都去了哪里?
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意外: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历史的重要人物。
周勃不仅被封为绛侯,还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右丞相。在诛灭诸吕的政治斗争中,他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安刘氏天下"的功臣。
樊哙被封为舞阳侯,担任大将军和左丞相。虽然他在政治斗争中不如周勃那么突出,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先登功臣往往具有几个共同特点:勇敢、果断、不怕死、有强烈的进取心。这些品质,不仅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政治斗争和社会竞争。
古代的先登功臣制度,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
其核心理念是:用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发人的潜能。不管是古代的军功奖励,还是现代的创业激励、科研奖励,本质都是一样的。
成功的激励机制需要几个要素:
首先,奖励要足够丰厚。如果奖励微薄,就无法激发人的积极性。古代的先登功直接对应爵位晋升,这种奖励是实实在在的,也是让人垂涎的。
其次,规则要公平透明。军功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立了功,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这种公平性,是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再次,要有适当的风险。没有风险的成功,价值不大。正是因为先登功充满风险,所以它的价值才如此之高。现代社会的很多成功,也都伴随着相应的风险。
最后,要有精神层面的激励。单纯的物质奖励是不够的,还要有荣誉感、成就感、社会认同感。古代的先登功臣不仅获得了物质奖励,还赢得了社会的尊敬,这种精神激励同样重要。
上一篇:黄仁勋为何三顾中国
下一篇:浙江文化产业观察:乡村如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