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浮沉,人生如寄,常有人问:活着,究竟是为何?这问题,或许沉重如山,却又轻盈似风,盘桓在人们心头久久不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正是一幅画卷,绘尽了近现代中国那滚滚时代洪流中,一户普通人家的命运沉浮。这部影片借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试图揭示那隐藏于平凡生活背后的生命真谛——活着,难道仅是麻木地呼吸而已吗?
福贵,曾是锦衣玉食的地主公子,生活在风光无限的云端。然而赌桌上的那几声叹息,便将他的光辉家业摧毁殆尽,甚至父亲因震怒而撒手人寰。他从天堂跌落谷底,被徭役招募进战火纷飞的行列,历经生死厮杀后,回到故土,却只见母亲冰冷的身影,女儿凤霞的聋哑也成了无声的叹息。接踵而至的“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等风暴,仿佛无情的巨浪,一次又一次拍打着福贵一家。儿子为救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而亡,女儿难产离世,妻子家珍在病痛和忧伤中倒下,女婿和外孙的意外丧生更是让这个家摇摇欲坠。最后,福贵只剩下一头老牛作伴,在岁月的荒芜中孤独前行。
苦难,是这部影片沉重的底色,也是那个年代无数人的真实写照。那种物资匮乏、社会动荡中挣扎求生的景象,犹如黑暗中摇曳的烛火,摇摇欲坠,却不肯熄灭。福贵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屈服,他用那满是伤痕的生命,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不只是活着,更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若说苦难是生命的试金石,那么亲情则是生命的灯塔。家珍,这个沉默坚韧的女子,她用无言的付出撑起整个家。福贵失去一切时,她仍默默守护,无论风雨多大,始终不离不弃。儿子逝去,家珍虽泪流满面,却依旧挺立,因为还有凤霞需要她的呵护。福贵对亲人的爱,亦深沉且执着。战火纷飞的日子,他惦念着家中亲人,拼命奔走,寻求希望。凤霞出嫁之时,他那一抹欣慰的笑,映照着一颗父亲炽热的心。这浓浓的亲情,成为福贵在风雨飘摇中不灭的灯火。
然而,即便是苦难与亲情,也未能摧毁他们乐观的精神。福贵一家用笑声和调侃,驱散生活的阴霾。皮影戏的光影下,他们暂时遗忘战争的残酷,沉醉于艺术的片刻欢愉。家珍面对一重又一重的困境,依然保持微笑,用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是这份乐观,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他们懂得,生活即便充满坎坷,只要心怀阳光,困境终会化为风景。福贵曾说:“人生是为了活着本身,而非活着之外的什么。”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之路。
《活着》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首献给生命的赞歌。它告诉我们,人生不该是麻木地度过,而是在苦难中顽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奋力前行。福贵一家用生命书写了活着的真谛:活着,是对家人的责任,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未来的信念。
今日世间,虽不必历经福贵那般苦难,却同样不乏荆棘坎坷。当我们面临风雨,不妨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笑对人生。唯有活着,我们方能感受生命的酸甜苦辣,才能见证生命的珍贵与美丽。
愿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生命,拥抱生活,像福贵那般,在时光的风雨中坚韧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辉。活着,不止是呼吸,更是生命最壮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