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七天、每天六小时的课程安排,近半家庭花费超两万元,2025 年的暑假,朋友圈晒娃旅行照已被密密麻麻的课表取代。
“现在暑假不补课等于落后,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们也不能掉队。” 北京海淀区一位小学生家长李女士坦言。当她的孩子在奥数班、英语营和编程课之间穿梭时,这位母亲的心声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困境。
另一位深圳初中生家长语气中满是无奈:“不是我不想让她轻松一点,而是现实不允许。学校老师也在群里建议暑假预习下学期内容,不然开学就跟不上节奏。”
2025 年 7 月,朋友圈的亲子旅行照正被五花八门的 “鸡娃暑假计划表” 取代,这场没有硝烟的竞赛,让本该属于童年的夏天变得格外沉重。
01 教育内卷,暑期变身第三学期
2025 年暑期教育消费报告的数据触目惊心:接近 50% 的家庭暑期教育支出超过 2 万元,其中 10% 的家庭支出超过 5 万元。一线城市家庭平均支出高达 3.2 万元,远超三四线城市。
钢琴考级、书法集训、数学思维、英语口语、人工智能启蒙…… 家长们精心设计的课程表挤占了孩子们每一分钟空闲。曾经属于放松和娱乐的假期,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 “第三学期”。
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精准命中家长软肋。“名师阵容”“保分承诺”“清北名师授课” 的宣传铺天盖地。更有甚者推出 “暑期冲刺班 + 月考模拟 + 成绩追踪系统” 的全流程服务,营造 “不报名就输在起跑线” 的紧迫感。
短视频平台的教育博主也加入战局,通过直播带货、知识分享等形式推广课程,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一位教育行业从业者透露:“暑假是我们全年最重要的营收窗口,很多机构靠这两个月就能完成全年 40% 以上的业绩。”
02 高考之后,亲子矛盾集中爆发
当高考落幕,考生们暂时卸下学业重负,一场关于自由与约束的家庭博弈悄然上演。
染张扬的发色,换最新款手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这些高考前父母对孩子的承诺,在分数公布后往往 “打了对折”。“他们总说高考后就能做自己,可分数一出,承诺全打了对折。” 湖北高考生林镜竹的指尖划过社交软件上同学染发的照片。
在银川,考生李菲的状态折射出狂欢背后的空虚。白天,她房间的窗帘紧闭,昏睡至日上三竿;深夜,手机屏幕成了唯一的光源。“除了打游戏,想不出还能干什么。” 虚拟世界的激烈厮杀,成了麻痹焦虑、填补时间空洞的唯一方式。
“看着她没日没夜地玩,脸色越来越差,当妈的怎能不担心。” 李菲的母亲声音里满是纠结,“该不该管?怎么管?” 的犹豫让她坐立难安。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马晶分析道:“高考结束并非亲子关系的放松期,而是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高中 3 年,尤其高三这一年,孩子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只多不少。” 高考结束,如同紧绷的皮筋骤然松开,出现反弹式的放松在心理学上有其必然性。
03 教育异化,消费竞赛的无底洞
这场暑期教育热潮背后,是教育本质被消费主义异化的深层危机。培训机构精心设计的广告话术不断刺激家长神经:“您不补课,我们就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这种话语构建将教育异化为零和博弈。
从社会学视角看,暑期教育军备竞赛正在加剧社会不平等。两万元的暑期花费对中产家庭已是沉重负担,对低收入家庭更是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教育学者发现,这种差距正在形成 “暑期学习落差”。
富裕家庭孩子暑期后学业进步,而弱势群体孩子则出现退步,进一步固化了阶层壁垒。当教育沦为纯粹的经济资本比拼,寒门学子通过勤奋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被剥夺。
更令人忧心的是,教育已偏离其本质目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警句依然适用:“我们花费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去赚钱,然后用这些钱去买我们本已拥有的东西。” 我们倾尽所有为孩子购买 “优质教育”,却剥夺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 好奇心的自由生长和童年的快乐体验。
04 破局之道,多元探索点亮新希望
面对愈演愈烈的暑期教育投入,一些创新实践正在为困局打开突破口。
7 月 12 日,湖北省妇联联合多部门打造的 “家爱学院” 暑期家教课堂在武昌区中南路街道百瑞景社区启动。采用 “线上 + 线下” 同步模式,聚焦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沟通策略”,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
在江陵县,一位母亲面对沉迷手机的儿子,设计了一场特殊的教育实验 —— 让 14 岁的儿子参与 “希望家园” 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这个由县团委发起、8 年服务超 3000 人次的公益项目,主打 “大学生 + 留守儿童” 结对帮扶。
当留守儿童怯生生喊他 “老师” 时,这个少年下意识后退半步。但转折来得很快:第二天,他为解不出一道数学题的小女孩翻出落灰的练习册,熬夜重学解题方法;第三天,他主动向初中班主任请教 “如何管住调皮学生”。
“内驱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唤醒’的。”“希望家园” 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大学生志愿者成为 “可触摸的奋斗目标”,让青少年通过被需要重获自我认同。
沃尔沃集团中国携手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联合启动 “沃心回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计划,7 月 14 日将推出首期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家长直播课”。
05 回归本质,把暑假还给孩子
多位教育专家建议,破解暑期困局需要回归教育本质。他们提出暑期安排 “三三制”: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有计划的兴趣培养,三分之一用于社会实践和自然探索,三分之一留白让孩子自主安排。
“不是所有投资都有回报,盲目跟风只会加重家庭负担。” 专家们提醒家长应从几个方面科学规划孩子的暑期生活:尊重个体差异、重视身心健康、合理控制预算、鼓励自主学习能力。
在技术赋能方面,宝宝树推出的 “米卡 AI” 提供了新思路。当宝妈询问宝宝腹泻怎么办时,米卡 AI 在用户授权下关联其近期喂养记录、宝宝生长记录等,给出精准实操指导。这种个性化服务让父母更专注于成长陪伴而非盲目报班。
儿童心理学教授强调:“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机器,而是让他们成为热爱学习、独立思考的人。” 两个月暑假的价值,恰恰在于为孩子提供模式化教育无法给予的自由探索空间。
江陵县那位母亲看着儿子熬夜为留守儿童备课的身影,忽然明白:当 14 岁的少年为解不出一道数学题的小女孩翻出落灰的练习册,当曾经沉迷手机的他主动请教老师 “如何管住调皮学生”,内驱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被唤醒的。
湖北武昌社区里,家长们在 “家爱学院” 课堂学习沟通策略,屏幕上显示着 7 月 14 日即将开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技术赋能教育,AI 育儿助手悄然进入千家万户。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塑造完整的人。当家庭放下焦虑,当学校打开围墙,当社会搭建舞台,每个青春都能在服务他人的星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