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演员陈龙晒视频突击检查父母是否开空调,这事上了热搜。面对儿子“怎么不开空调”的疑问,陈妈妈一边抬手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解释道:“我在厨房忙着烧饭呢,等把活儿都忙完,我再舒舒服服地开着空调享受。”说完,她又忍不住吐槽儿子:“你每次来都要挑点毛病,管好你自己就成了。”
很多网友觉得老一辈人节俭惯了,怕花电费才不舍得开空调,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以前那些没有空调、冰箱的夏天同样也可以过得很惬意。
对于老厦港人来说,寺庙是夏天乘凉的好去处。在以前的厦港,基本每条街都有一座庙。庙宇修建时很讲究朝向通风,冬暖夏凉,在以前到了夏天,几乎每座庙宇的石台阶上总是聚满了乘凉打牌的人们。南普陀寺左侧,以前有一片枇杷林,结的枇杷果很甜,等到枇杷成熟的初夏,有一些厦门港的孩子就到那里摘枇杷吃,寺里的师父也不赶人,和和气气的,还泡茶给大家喝。
除了庙宇,隧道也是当时人们纳凉的好地方。很多人来过鸿山寺和鸿山公园,但很少人知道鸿山脚下还藏着一个防空洞,老厦港人称它为“鸿山洞”,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老厦门人经常聚集在洞口吹风纳凉,练拳、下棋的也不在少数,确实不愧为避暑胜地。
鸿山洞里很宽阔,以前还开办有工厂,现在里面除了藏有社区便民服务点、绘画舞蹈培训点还有一个篮球场,烈日炎炎的时候走进去可太舒服了,像开了空调一样。靠墙摆了两排椅子,中午没地方休息可以到里面靠着小睡一会。
在以前的厦港,每几户人家就会共用一口井,蜂巢山社区的石榴井巷便是因井而得名。对老厦港人来说,井水可是个好东西,在夏天,把西瓜装进网兜,用绳子绑好吊到井水里泡,过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取出来,一家人一起切开吃,冰凉爽口。实在热得不行的时候,就打一桶井水从头淋下来,畅快无比。
那时候的厦港,男人们经常光着膀子,白天冲井水降温,晚上则睡在骑楼走廊的石头上。骑楼下的走廊都是用大石条铺成的,长年累月的摩擦使得石头油光发亮,一桶水冲过去,热气散了,脏东西也没了。男人们光着膀子,抱上一张竹席就在大石条上睡觉,有时甚至不用竹席,直接睡在大石条上。夏天的晚上,骑楼下总是坐满了人,男人们喝酒聊天睡觉,女人们拿着蒲扇给孩子赶蚊子扇风。
以前,竹席是老厦门人每家每户的夏季必需品,把竹席泡在海水里,可以防止蛀虫。一到暑假,老厦门的孩子便呼朋唤友各自带着一张竹席跳进海里游泳。竹席大点的,人可以直接躺在上面,小一点的就当浮板用。 除了带上竹席游泳,更妙的是有些人会带上一把捆好的龙眼,泡在海水里边游泳边吃,味道又甜又咸。那时的孩子经常下海游泳抓鱼,傍晚时分就在海边烤鱼。 吹着海风,吃着烤鱼,还可以打扑克,真是太爽了。捡海螺也是老厦门人在夏天里的一件趣事,如果太热,捡着捡着就顺便洗个澡。
对于老厦门的孩子来说,夏天还有一件乐事,那就是抓金龟子。一片西瓜皮,早上放在凤凰树上,中午去收的时候,就能看到好多金龟子。金龟子喜欢吃西瓜皮,放在那里它就会去咬,吃着吃着还会从屁股里拉出便便。当时有很多人玩金龟子,但有些人不愿意上树抓,就只好跟别人买。会抓金龟子的孩子为了攒钱买汽水,就抓金龟子来卖,一分钱一只,抓够18只就可以换一瓶汽水。
除了抓金龟子,粘知了也很好玩。夏天的树上,知了随处可见。孩子们在长竹竿上粘上湿的面粉,往知了身上一粘就抓住了。抓到之后,将知了的肚子捏一下,往它的肚子里塞上盐巴和一颗黄豆,在火里烤熟,吃起来比任何肉都香,老厦门孩子都会这一招。
参考资料:
①《聚焦“古式度夏法” 老厦门人“消暑神器”多》,《厦门晚报》,201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