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年轻人为何爱上了夜校?
创始人
2025-07-10 08:40:36
0

日落时分的珠海,灯火一点点亮起来,陆女士已经收拾好背包,开车往拱北街道青年夜校驶去。十几分钟车程不远,足够她从白天的忙碌里缓过神来,迎接属于自己的夜晚。

从5月开始,陆女士已经在拱北街道青年夜校上了七节瑜伽课。每周一次,一节课六十分钟,上完课再慢悠悠回家,正好洗个热水澡入睡,成了她最舒服的生活节奏。

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词正回归公众视野。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加丰富多元,从运动健康到日常美妆,从手工针织到非遗技艺。白天,他们是上班族,但在夜校里,他们是舞蹈学员,是声乐新手,是瑜伽爱好者,也是一个重新找回生活温度的人。

在珠海,拱北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载体,创新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导向”的文明实践夜间新模式,构建全年龄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效益与可持续运营的双向提升。

青年“点单”,夜校“上菜”。

夜校热潮是如何兴起的?转变从一份问卷开始。

2024年,拱北街道社工向辖区居民发放问卷,收集大家对夜间文化活动的兴趣与需求。“很多年轻人反馈,下班后想找个地方学点技能,或者和朋友一起放松一下,跳舞、瑜伽、烘焙他们都想尝试。”拱北星辰社会工作促进中心项目主管邓巧燕说。

有了需求,就要有回应。2024年11月,拱北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策划推出青年夜校。“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有合适的场地及设施,相当于减免了高昂的租金,这为公益化课程提供了基础。”邓巧燕说。

拱北街道青年夜校首期开设了舞蹈、瑜伽、粤语、声乐、美妆等五大主题七项课程,吸引了150人次报名。今年2月、5月陆续推出第二期、第三期课程,增设英语口语、掐丝珐琅、针织、烘焙等特色课程,累计服务人数超350人次。

目前,青年夜校第三期共有7门课程正在进行中,学员多为25岁至45岁之间的上班族,下班后从横琴等地赶来上课的也不在少数。为了保持课程黏性,课程周期一般为8至12节。

在课程安排上,青年夜校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课程单价普遍在40~65元/节,并且首创“体验周+正式课”模式,让学员先体验、后选择是否正式报名,有效降低了尝试的门槛。瑜伽、舞蹈、手工、美妆课等轻松有趣又贴近生活,深受青年群体喜爱,许多老学员一期学完又接着报第二期。

为了调动更多师资力量,拱北街道青年夜校采用灵活的课酬模式:一方面,坚持公益性原则,学费覆盖课时费即可开班;另一方面为吸引优秀老师长期供给,创新合作分成机制,青年课程师资分成比例达65%。“对很多老师来说,这既是一个公益项目,也是展示自我和积累学员的机会。”邓巧燕说。

受访者供图

打造可持续性运营模式

青年夜校要办得起来,更要办得好、办得久。拱北街道青年夜校之所以能吸引人、留住人,背后是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导向”的可持续运营模式,为夜间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是全龄覆盖。拱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位于联安市民艺术中心,针对青年开设夜间课程的同时,同步运营老年大学、青少年公益课程,构建了全年龄段的公共文化服务矩阵。

老年大学执行政府指导价,每学年学费仅需150~300元。青少年公益课程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形成了“基础课程政府补贴、特色项目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受访者供图

其次是“场地换服务”,破解场地空转难题。拱北在联安市民艺术中心内引入第三方机构,免费提供约270平方米场地给霓好阅读空间书店,书店自行承担人员、水电等运营成本,每年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包括读书阅览、文化沙龙、手工制作等。青年夜校备受欢迎的烘焙课程,也在这一空间开设。

为了让青年夜校更好融入社区,拱北还积极探索“家校社”共建模式,联合辖区小学、中学,组建135人的常驻志愿服务队。推行家长志愿者值日制度,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居民可以通过整理图书、协助活动等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咖啡、面包,或单次体验活动,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

为居民送上文化“夜宵”

青年夜校兴起的背后,是年轻人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呼声,也是城市文明实践的新方向。

作为珠海主城区,香洲区立足辖区实际,选取了一批硬件设施较好、地理位置便利、辖区文化氛围浓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推出青年夜校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样化、高质量的夜间文化服务。

目前,香洲区已推出第一批文明(青年)夜校试点阵地,在拱北街道、香湾街道、梅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兴业社区、北园社区、敬业社区、永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7个阵地,开设18种夜间课程,为辖区居民送上热气腾腾的文化“夜宵”。

受访者供图

香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调动辖区内社会组织、社区“能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设了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运动健身等多样课程。自首期开班以来,香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累计开设184个班级,招收亲子、长者、青少年等各类学员2300人,深受居民欢迎。

梅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兴业社区、北园社区、敬业社区、永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根据辖区居民需求,相继开设形式多样的夜校课程,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接下来,香洲区将继续深化“政社联动”服务机制,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程种类、提升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开办一批”的办校原则,探索可持续运营办校模式,让更多居民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写:南方+记者 蒋欣陈

摄影:南方+记者 钱文攀

【作者】 蒋欣陈;钱文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科大讯飞(002230.SZ)... 科大讯飞(002230.SZ)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亿元...
欧晶科技:7月10日召开董事会... 欧晶科技(SZ 001269,收盘价:29.26元)7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四届第十次董事会...
甘陕川共商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风... 转自:中国环境网为共同应对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构建流域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提升“早预警、早监...
两大巨头报喜:双双翻倍! 7月10日晚间,正在开展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吸收合并重组的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维权)发布2025...
国足回应带较多行李入关 【#国足回应带较多行李入关#】#国足出征东亚杯托运140件行李#7月10日,@中国足球队 发布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