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评:海珠水浸点几经治理,为何难逃反复被淹
创始人
2025-07-10 00:21:11
0

落雨大,水浸街。每逢暴雨,这首广府童谣《落雨大》中描绘的经典场景,就成了困扰广州城市居民的难题。近段时间,广州大雨频临,海珠老城区多位市民向南都报料,称自家所在社区存在水浸黑点,暴雨之下,积水没膝、家中被淹。部分水浸黑点几经改造,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详见南都报道:)

海珠老城区频发水浸街,原因复杂。自然因素上,广州市外有流域洪水过境,内有本地暴雨致涝,北有山区洪水入城,南有台风暴潮侵袭,同受洪、潮、涝三类水患灾害威胁。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管径小、标准低,在极端降雨天气愈发频繁的情况下,短时雨量远超排水系统承载能力。加上管网老化、淤积堵塞的问题,水浸就更加严重了。此外,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增多,绿地湿地减少,雨水下渗受阻,径流增大,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

水浸现象影响市民生活,也暴露城市治理短板。为了治理“水浸街”,近年来,海珠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实施工程改造、强化排水管理、加强应急抢险等措施缓解内涝影响,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和频繁的降雨,老城区一些“水浸黑点”,当暴雨来临时,还是难逃反复被淹的命运。

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无法改变,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改造来增强城市的韧性显得尤其重要。

今年4月,最新版《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全市以105个排水片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构建排涝工程体系。对于广州中心城区,《规划》提出采取“强化抽排,蓄泄兼施”策略,为破解老城区水浸难题带来新思路。

正如专家所说,治理“水浸街”是一场长期性、系统性的攻坚工程,科学规划只是第一步。海珠区既要补齐排水管网等硬件短板,更要构建起“规划-建设-管理-应急”治理链条,不能只依靠水务一个部门,与规划、住建、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携手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未来才能不再为水浸街之痛所困。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抖音支付等机构获长期支付牌照   本报记者 李 冰  今年首批支付牌照续展结果出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
溧水晶桥镇桂子头山果园迎丰收 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 张福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燕)眼下,正是南京市溧水区晶...
轻型民用无人机安全操控公益课开...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祝庆庆 钱星星)6月28日,黔西南州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控理论...
港交所“锣不够用了”?5股同日... 转自:上观新闻港股IPO的火热程度在持续升温。7月9日,极智嘉-W (02590.HK)、蓝思科技 ...
关于贵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 转自:贵州日报 尊敬的客户: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批准,贵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