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大,水浸街。每逢暴雨,这首广府童谣《落雨大》中描绘的经典场景,就成了困扰广州城市居民的难题。近段时间,广州大雨频临,海珠老城区多位市民向南都报料,称自家所在社区存在水浸黑点,暴雨之下,积水没膝、家中被淹。部分水浸黑点几经改造,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详见南都报道:)
海珠老城区频发水浸街,原因复杂。自然因素上,广州市外有流域洪水过境,内有本地暴雨致涝,北有山区洪水入城,南有台风暴潮侵袭,同受洪、潮、涝三类水患灾害威胁。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管径小、标准低,在极端降雨天气愈发频繁的情况下,短时雨量远超排水系统承载能力。加上管网老化、淤积堵塞的问题,水浸就更加严重了。此外,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增多,绿地湿地减少,雨水下渗受阻,径流增大,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
水浸现象影响市民生活,也暴露城市治理短板。为了治理“水浸街”,近年来,海珠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实施工程改造、强化排水管理、加强应急抢险等措施缓解内涝影响,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和频繁的降雨,老城区一些“水浸黑点”,当暴雨来临时,还是难逃反复被淹的命运。
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无法改变,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改造来增强城市的韧性显得尤其重要。
今年4月,最新版《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全市以105个排水片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构建排涝工程体系。对于广州中心城区,《规划》提出采取“强化抽排,蓄泄兼施”策略,为破解老城区水浸难题带来新思路。
正如专家所说,治理“水浸街”是一场长期性、系统性的攻坚工程,科学规划只是第一步。海珠区既要补齐排水管网等硬件短板,更要构建起“规划-建设-管理-应急”治理链条,不能只依靠水务一个部门,与规划、住建、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携手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未来才能不再为水浸街之痛所困。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