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代流行鸡距笔
创始人
2025-07-09 08:01:14
0

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笔头形似鸡爪突出的鸡距而得名,鸡距粗短而锋利,是雄鸡之间战斗的武器,可谓“如剑如戟,可击可搏”。

由于毛笔不易保存,唐代的毛笔实物极少。在日本的正仓院还珍藏有唐笔十七枝,可能有些是日本仿制的,但大体可以观察到鸡距笔的形制与特点,X光显示其具有多层缠纸结构。

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来唐,两年后带回了一批唐朝的毛笔及制作技术。据空海献给日本皇帝的《狸毛笔表》称:“狸毛笔四管……昨日进止,且教笔生坂井名清川造得奉进。空海于海西所听见如此,其中大小、长短、强柔、齐尖者,随字势粗细,总取舍而已。简毛之法,缠纸之要,深墨藏用,并家传授。讫空海自家试看新作者,不减唐家。”可见,唐人传授给空海的毛笔技术主要包括挑选毛料以及缠纸法。

就毛笔本身的制作工艺而言,毛笔的形制及技术经历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汉代的居延笔与唐代的鸡距笔是中国古代毛笔发展史上的两大代表性类型。居延笔采用“无心散卓法”,笔头直接插入笔管,无缠纸或裹帛工艺,笔杆末端削尖,便于簪发或固定简牍;鸡距笔核心为“缠纸有心法”,以麻纸裹住笔柱(芯毛),再叠加副毫,形成多层结构(常见2-4层纸),笔头仅三分之一外露,短促如鸡距。

客观的需求是促使缠纸法产生的重要条件。唐代雕版印刷术尚不发达,书籍主要依靠抄写来传播。加之,唐代科举制度将书法列为考试科目,对楷法要求颇高。这些实用的需要自然对毛笔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其一,由于抄写量巨大,笔锋容易磨损,毛笔的更换频率很高。为了节约成本,人们自然选择了换笔头不换笔管的“退笔法”。换笔头则要求笔头易拔易插,因此不能用漆等黏性物固定笔根。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不用黏性物的条件下固定笔根?于是,人们选择了用麻纸或丝绢裹住笔根深深地插入笔管以便固定笔头。

其二,为了省力与快捷。唐代尚无高桌椅,人们多席地而坐。抄书时,手往往完全处于悬空状况,为了对付超常的工作量,迫切要求笔头硬劲而有弹力以便省力。因此,麻纸通常把笔柱的大部分裹住,而仅仅保留很少的笔尖部分书写。而且,与以前的制笔法相比,被数十重麻纸裹住后,毛笔的蓄墨量有所增加,书写的时间增长,书写效率有所提高。

其三,笔头硬劲还在于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有力的楷书,以便书写得精美与工整。缠纸法可以固定笔根,主要在于塑形。正如(传)王羲之《笔经》所云:“以麻纸裹柱根,欲其体实,得水不胀。”

白居易曾有《鸡距笔赋》“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以此赞颂鸡距笔。唐代还有一位鸡距笔的制作高手黄晖,诗僧齐已对他称赞有加。“蒙氏艺传黄士子,独闻相继得名高。锋铓妙夺金鸡距,纤利精分玉兔毫。”以金玉来比喻毛笔,可见鸡距笔的品质之高。

不过晚唐以后,鸡距笔的地位有所动摇。由于有心笔采用缠纸绢的制作方法,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笔心缠纸导致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不灵便。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宋代以后随着散卓笔兴起,鸡距笔的主导地位渐渐被取代。

文/本报记者 陈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放任隐患,危害安全!北京对11...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市政协日前组织部分委员就“关于做好居民住宅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的提案”办理情况进...
中国企业再掌世界话语权!海尔洗... 日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多筒洗衣机性能测试方法国际标准,由海尔洗衣机主导制定。这是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退化草原年... 转自:科创中国记者从7月8日召开的全国草原保护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暨治理超载过牧现场会上了解到,“十四...
中国黄金集团与甘肃省政府签署战... 7月5日至6日,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殷长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覃荆文应邀出席在甘肃...
铂金想复苏,但年轻人不买账 文 | 道总有理谈及铂金,不得不提到卡地亚。19世纪至20世纪初,卡地亚首次把铂金运用到珠宝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