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俊 尤一炜 章驰
编 辑丨肖潇
打开APP随即弹出广告,想关闭却找不到“×”按钮,甚至瞬间自动跳转购物平台,这些细微的烦扰渗透在使用手机的每一天。
而在屏幕的另一端,声称只需花费5万元成本坐拥百万收益,“一个月提一辆帕拉梅拉”的造富神话,也同时上演。
两种反差感极强的画面背后,都有着一条共同的主线:互联网广告投放产业链。
在以往认知中,APP是花样广告问题的靶心,但实际上开屏跳转、摇一摇跳转广告的控制权把持在聚合广告联盟平台的手中。头部腾讯优量汇、百度百青藤等聚合广告联盟“打包”来自各方的广告资源 ,通过SDK工具包,嵌入进APP,操盘着APP的广告推送。
为了提升广告曝光与点击率,很多时候聚合广告联盟平台与APP之间形成了秘而不宣的合谋,SDK是刀,APP是执刃者。比如SDK可以提供参数设置,让手机小角度倾斜就能触发“摇一摇”广告;或者延迟显示“x”按钮,确保用户先误触广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个别聚合广告SDK平台“指导”APP开发者躲避监管,根据监管检测形式,动态调整参数逃避技术审查。这套策略已引起监管关注,对相关平台进行了约谈。
与此同时,围绕聚合广告平台SDK机制,还衍生出一整条逆向灰产路径:有人反过来利用这些SDK规则,“埋伏进韭菜园做庄”,批量搭建空壳App,靠养机、渠道分发和广告分成获利。他们号称只需花费5万以内的启动资金,每天花费两个小时就能坐拥数十万乃至几百万收益。
无论是聚合广告联盟平台与APP合谋,亦或是灰产,都是流量变现压力衍生出的变形操作,它们寄生在互联网广告投放的链条中,扭曲了市场规则,也制造着互联网广告的泡沫。
指挥
在技术开发社区,APP开发者对跳转广告的困扰屡见不鲜。“激励视频广告播放过程中没有任何点击和晃动都会强制跳转淘宝、京东,可以取消这个跳转吗?”“手机只要动一下,就会自动打开广告,跳到其他页面,很容易被用户投诉啊”。
连APP开发者都难忍应用内的广告,广告背后还有其他主控台吗?
以“摇一摇”广告为例,其原理是调节手机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感应器等传感器,当手机的晃动幅度超出设定的参数范围,即触发跳转。几位技术人士告诉记者,这类“摇一摇”广告的展示,大部分由接入APP的聚合广告SDK控制。
广告SDK是一种APP开发工具包,亦是APP接入广告的方式之一。对于不具备广告资源整合能力的中小开发者而言,接入SDK可以快速对接广告资源。
为了提高填充率和收益率,越来越多APP接入“聚合型”广告SDK,他们能帮助APP一次性对接多个广告主、多个平台,并通过统一策略优化广告分发,就像网约车聚合平台调度不同平台的订单。APP开发者则可以利用用户的点击、跳转等行为获得广告分成。
更重要的是,聚合广告平台掌握着许多免费APP的“收入命门”。在一条论坛留言中,有开发者直言:“这不挺好吗,给你增加eCPM(每一千次展示可以获得广告收入)。”
合谋
APP开发者与聚合广告联盟平台的利益关系没那么简单。一方面,聚合广告平台确实能够给APP带来切实的收益,多位业内人士告诉21记者,现阶段,大多免费APP营收依靠聚合广告平台的分成。但另一方面,过多的广告使得用户体验下降,不利于长期用户留存与品牌价值积累。
截至2023年3月底,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活跃的APP数量为261万款,生态层次不一,双方的关系也在动态变化中。
一位广告从业者告诉记者,聚合广告平台和APP之间会博弈,在对接的时候,大型APP会对广告位、广告投放以及是否安装SDK等形式谈判,小型APP话语权则相对较弱。
不过,伴随着流量见顶、广告营销增长承压,目前聚合广告联盟与不少APP开发者越发形成利益捆绑的“变现共谋体”。
广告业内人士告诉21记者,头部的聚合广告联盟有腾讯优量汇、百度百青藤等,这些聚合广告联盟汇集了品牌方投放给大平台的广告预算剩余、小品牌广告预算等多种广告资源,有去库存的压力。
这也解释了摇一摇、跳转广告等屡禁不止的原因。
一名APP开发者举例,“滑动跳转广告”往往是SDK与APP开发者合谋,SDK提供敏感手势监听,APP设置极低触发阈值;又如广告SDK平台提供的“灵敏度调节API”,尽管文档里注明“建议合规使用”,实则变相诱导开发者调高灵敏度,以提升广告点击率。
一位大厂广告从业者还提到,APP开发者也会动态调整手机灵敏度参数,用户轻轻动手机就能跳转广告增加点击率。“反正会通过一些骚操作提升CTR(点击率,即实际点击占总曝光数的比率)增长数据,让广告主买单。”
过去几年,监管部门曾多次围剿“广告不合理跳转”行为:第一波针对手机开屏广告的随意跳转,第二波针对“摇一摇”广告的无序触发。比如2022年,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在工信部指导下发布了《APP用户权益保障测评规范》,再次要求手机设备加速度不小于15m/s2,转动角度不小于 35°,操作时间不少于 3s。不过该规定为团体标准,没有强制约束力。
新一轮治理显示,监管的视线已从APP界面进一步深入至广告技术本身,尤其是掌握广告行为逻辑的SDK服务商。
逆向操作
“抖音腾讯百度快手这些大平台所承接的广告数量十分巨大,不可能全部都在自己平台曝光,”某灰产运营公司总监程东向21记者提到,“比如,广告主投放给大平台20亿,平台依靠自身APP渠道只能消耗19亿,剩余的1亿则会让第三方的APP消化。”
这与多位广告从业者告诉21记者的说法基本一致:为消化品牌投放的广告预算金额,大厂会利用聚合广告联盟将剩余预算投给外部APP。
“站外尾量”就是灰产盯上的流量套利空间。围绕着流量变现的基本定理,灰产几乎点对点攻破了互联网广告投放的每一个关键点。
他们通常以“广告联盟变现”为名,声称可提供一站式服务——APP、小程序开发,接入聚合广告联盟,用户拉新、提升日活数据,组织真实用户点击观看广告,甚至还能优化风控模型,保障稳定获得广告分成。
要接入这套广告联盟,最低门槛是APP日活用户1万以上,但程东表示没有用户池没问题。
“我们可以把用户资源对接给你,线下跟我们合作的渠道商,有40万的用户体量。”程东口中的渠道商,便是由宝妈、学生、大爷大妈组成的真实用户资源,他们既是APP前期起量的关键,也是后期消化广告指标的主力军。
开发的APP通常为网赚模式,运行机制不复杂:用户通过点击、观看视频、转发链接等操作获得金币,而金币的来源就是广告平台的计价回馈。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评估每一条广告的实际价值,再按照分成规则结算给APP开发者与用户。
即便是零开发经验的小白,只要肯花钱,也能通过这些公司定制出“网赚”类APP和小程序。短剧、小游戏是目前最常见的方向。
这种网赚APP的模式尽管因难以找到其他业务支撑点而湮灭,但商业模型却并未退场,反而愈发“下沉”——由“宝妈、中老年人、学生、社会闲散人员”等低价劳动力完成广告消耗,撑起了灰色角落里仍在增长的广告流水。
“这类群体目的很简单,来看广告赚零花钱,一天赚个十几块或者二十几块很满足了。我们会把这些用户群体共享给你,去你的APP看广告。聚合广告平台每月给你结算广告分成,但你需要提前垫资给他们,让他们能次日获利提现,算下来垫资成本的投产比约为1:2.5-1:3,赚多赚少取决于你垫资的资金量。”程东告诉记者。
不过,在广告平台端,用户的广告权重并不完全以“数量”计价。两家运营公司都强调了“权重”的重要性——即用户的消费能力、活跃度、设备信息等,会直接影响广告平台的投放频率与价值评估。
程东直陈,如果APP运营一段时间后,用户只看广告没有转化,那APP在广告平台那边权重会下降,广告平台会降低投放。“所以一个APP的生命周期基本是三个月到半年。”
网赚APP只是一个空壳,不需要做得多好,只要再开发一款别的APP,老用户又变成新增用户了。“只要持续加投,我们还会帮忙扩宽用户池子,匹配相应的用户群体。”程东说。
通过短生命周期+次抛式堆量挣分成,程东反复向记者强调这门生意有多赚钱,想说服记者加盟,“上个月我客户都提了辆帕拉梅拉。”
另一家公司的黎森,还告诉记者另一条加权重的路径:养机。“我们会给你一个手册,教你如何养机。通过假装高价值用户的习惯去使用手机,包括优化手机搜索、浏览记录,让广告商判断你的手机具备高价值,从而也会推送高价值的广告。”
这些灰产手段伴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而日益成熟。更复杂的是,它们也在不断学习平台的反作弊策略。
程东告诉记者平台的风控逻辑:比如固定日活用户不能超过70%,长期没有新增,平台会断广告;APP也不能出现过山车似的异常的数据;权重过低的用户不能一直刷广告,否则平台只会结算一部分数据……
“灰产一直存在,毕竟广告行业的利润太大了。”前述广告行业从业者表示,现在许多人利用技术手段刷量,大厂为了对广告主负责,也会投入重金做反作弊系统。
而灰产们始终在寻找缝隙:强调自身“风控系统强大”,并声称与多个广告联盟关系密切,能帮助客户绕过风险,安全套现。
(文中程东、黎森为化名。实习生蔡欣佁、张欣奕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