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7月7日13时41分,广东电网系统负荷达到15974万千瓦,为今年第一次创新高,较2024年最高系统负荷增长1.94%。数据显示,2024年7月25日,广东电网录得当年最高系统负荷15670万千瓦。
据了解,今年迎峰度夏以来,广州、深圳、惠州、江门、珠海、茂名、河源、潮州、梅州9个地市负荷均创历史新高。
广东用电规模居全国第一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也是用电量大省。2024年,广东以9121亿千瓦时的用电规模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7.3%,同时也成为了全国首个年用电量突破9000亿千瓦时的省份。相关统计显示,1千瓦时电可以支撑广东GDP产出约15元。
在广东,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用电正持续增长。2024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中,工业用电量5216.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工业中的制造业用电量4234.27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量81.17%。从地市层面来看,制造业大市电力消费平稳增长。其中,深圳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1200亿千瓦时,广州、东莞全社会用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
南方电网员工保障用电需求。
从今年情况来看,广东用电量仍呈现增长态势。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今年1-5月,广东全社会用电量为3428.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其中,工业用电量为2018.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工业中的制造业用电量1633.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
用电量增长,离不开可靠的电源供给。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广东将新增电源装机3000万千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2.2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740万千瓦,同比增长35%,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约30%。
新能源浪潮+民生刚需
驱动用电规模达峰
高温天气,是用电负荷突破创新高的重要推手。据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7月7日数据,当天16时左右录得的38.0℃的气温,是广州今年以来的最高温纪录。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当前广东多地持续高温,居民空调降温用电负荷也不断攀升。
同时,近年来以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广东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成为了支撑区域用电负荷持续攀升的坚实底座。
深圳市龙岗区第一家大型“光储超充、车网互动”超充示范站投入使用。
从用电数据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增长,直接带动了充换电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同时,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势也愈加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而钢铁、采矿、水泥等高能耗行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反映我国正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持续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这种转型效应也将支撑经济持续向好。”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雄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为“双碳”提供“广东经验”
不断攀升的用电负荷,对电力系统的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为实现高效、节能地“充、储、放”,新型储能产业正快速发展。
据了解,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机械储能等,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
2025年1月,中山市首个源网荷储低碳示范园区项目投入运营。
为统筹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广东至今累计出台20余项省级层面的新型储能政策,先后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在各地市层面,深圳市出台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市白云区也出台“新型储能10条”,使广东省相关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当前,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基本形成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储能电池全产业链。
据了解,2024年,广东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基本建立新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肇庆万羚、阳江峡安、清远白庙、湛江英利等电站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实现较好盈利水平,建成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管理平台。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卢婉珊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