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巨大的“流氓彗星”正向地球飞来,如果撞上将万劫不复?
创始人
2025-07-08 11:00:55
0

“3I/ATLAS”是七月二日由欧洲航天局宣布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现在正向着地球飞来!由于其是从外向内朝着太阳飞,在太阳引力作用下速度就会越来越快,经科学分析,其接近太阳时速度可达每秒68公里,更为恐怖的是,这颗小行星直径达到20~40公里!

初步跟踪研究分析表明,这是一颗从太阳系外飞来的小行星。算起来这是人类近年来发现的第三颗太阳系外星际物体进入人类视野。第一次是2017年的“奥陌陌”,这是一颗雪茄状的小行星,它神秘光顾后很快就消失了,但至今人们对其兴趣未减;第二次是2019年发现的“2I/鲍里索夫(2I/Borisov)”。

但这颗小行星更不同寻常,相比前两次其个体异常巨大且速度超快。要知道,造成恐龙灭绝,地球生物从此改变走向的白垩纪大劫难,只是一颗10公里的小行星,这次撞击在墨西哥尤里卡半岛留下了一个180公里的撞击坑。而“3I/ATLAS”直径可能有20~40公里,速度是6600万年前那颗小行星的3倍!

如此之大的小行星如果撞上地球,人类会怎样呢?生态会怎样呢?地球会怎样呢?我们现在通过简单的数学建模,大致分析“3I/ATLAS”的撞击后果。

先计算出“3I/ATLAS”的撞击动能。根据体积公式V=4/3Πr^3,按直径20公里,密度为1g/cm^3(只按彗星密度),可计算出“3I/ATLAS”的质量约为4.2*10^15kg;再根据动能公式E=1/2mv^2,每秒60km的撞击速度可计算出,撞击能量可达7.56*10^24J(焦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约相当1800万亿吨TNT炸药同时爆炸的能量,是6500万年前10公里小行星撞击(约120万亿吨TNT当量)的15倍,等于同时引爆1400万颗广岛原子弹!这还是按彗星密度计算,如果按一般岩石行星计算,其撞击能量将呈几何数量级增加。

6500年前那颗小行星导致了地球85%的物种灭绝,地球生态重启花费了数百万年,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的历史终结了,地球生命走向改变了,哺乳动物出现了,人类渐渐登上了地球主宰的位置。那么,如果“3I/ATLAS”不小心撞上地球,是一个什么后果呢?

我们来演示一下这个灾难。

第一波打击:光辐射

“3I/ATLAS”以每秒60公里以上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分子剧烈摩擦,瞬间压缩前方空气,产生十万摄氏度左右的超高温,火球表面的热辐射功率可达 1.5*10^25瓦,亮度达到太阳的35万倍。

火球周围的高温等离子体加热周边空气,形成直径数百公里的 “热气泡”。鸟类、昆虫等飞行生物若处于该区域,会被瞬间烤熟;即使在热气泡外围,空气温度也可达 500℃以上,导致生物体内水分迅速蒸发、窒息死亡。

由此,地球表面笼罩在一片强白光中,什么也看不见,凡是看到白光的动物会瞬间失明,100公里内暴露的生物会被瞬间气化,500公里内的生物瞬间被 “烤熟”~皮肤、肌肉在 0.1 秒内达到 100℃以上,水分沸腾;1000 公里内,植被叶片会被烤焦,动物体表毛发 、羽毛自燃,即使躲在浅层洞穴中,也会因高温传导导致器官衰竭。

在撞击点周边数千公里内,暴露的生物会被瞬间灼伤(皮肤、眼睛灼伤),易燃物(森林、草原、城市)被点燃,引发全球性大规模火灾,动物无处可逃。强光导致大气上层电离,无线电通信完全中断;同时,高温气体向四周扩散,形成早期冲击波的前奏,对地表造成初步压力冲击,引发全球10级以上地震。

第二波打击:撞击叠加摧毁

实际上,上面所说的早期冲击波尚未到达地面,“3I/ATLAS”就已经撞击到地表了,因为3I/ATLAS的速度比冲击波更快。当撞击发生后一刹那,双重打击的叠加效应产生了。

如果撞击发生在陆地,可能形成一个直径约300公里,深50公里的撞击坑,撞击瞬间将气化半径约1000公里内所有的物质,包括地壳岩石;撞击瞬间火球核心温度达到50~100万摄氏度,撞击产生的熔融喷射物以超过每秒10公里的速度抛向太空,部分碎片会在数小时内以 “火雨” 形式落回地球,点燃全球森林。

如果撞击点在海洋中心,海水瞬间被蒸发形成直径100公里的蒸汽柱,初始海啸波高达3~5公里,巨型海啸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扩散,24小时内到达全球沿海地区,摧毁扫平所有海岸线,海浪冲击深入沿岸内陆数百公里。

撞击将引发全球里氏12级地震,摧毁所有城市和乡村。撞击首日,电力、通讯和交通全部被摧毁,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现代文明被基本抹除,被撞击半球人口死亡率达99%,只有极少数躲在深层地底下的人能存活;另半球人口死亡率达70%以上,各类生物都绝大部分死去。

这只是小行星未解体撞击模型,如果“3I/ATLAS”是一颗类彗星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后撞击地标前会爆炸解体,灾难模型的大致叠加效应为:

爆炸核心区100公里内,主碎片群形成密集遍布的陨石坑群,单个坑直径约10公里左右,坑深3公里。地表岩石瞬间玻璃化,汽化柱高度可达500公里;

形成的超压毁灭环直径100~300公里,冲击波超压峰值大于3000MPa,摧毁任何已知的人造结构,空气摩擦加热至6000摄氏度,引发硅酸盐岩石燃烧,形成数千平方公里的岩浆火海;

形成的飞溅粒子风暴带300~800公里,毫米级到米级的碎块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扫射地表,动能密度达到10MJ/m^2,相当每平方米挨了一颗战斧导弹打击,削平了几乎所有山脉、剥蚀地表深达3米。

这个过程约为3.3秒,半径2000公里(约半个地球)的城市被物理抹平,人类文明毁灭殆尽。撞击之后1小时到数天内,残存的文明与生物,将被全球大火和地震、海啸所吞噬,陆地生命基本绝迹,海洋生物也将灭绝90%。

第三波打击:“撞击冬天” 与生态崩溃

撞击后1 年内,全球进入 “撞击冬天”,生态系统全面崩溃。

阳光被屏蔽。撞击抛射的数万亿吨尘埃(直径 1-10 微米)和火灾产生的烟雾被送入平流层,形成全球性尘埃层,完全遮蔽 90% 以上的阳光,地表光照强度降至正常的 1%。

极端降温与干旱。全球平均气温从 15℃骤降至 - 20℃(两极降至 - 80℃),全球被冰冻覆盖,持续至少 1 年;植物光合作用完全停止,陆地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99% 死亡,海洋浮游植物(占全球氧气产量 50%)大量灭绝,氧气浓度开始缓慢下降。

食物链崩溃。植物死亡导致残存的食草动物(哺乳类、鸟类、昆虫)在 3 个月内灭绝;食肉动物(包括大型掠食者)在 6 个月内因食物耗尽而消失;海洋中,鱼类、头足类等因浮游植物死亡和海水缺氧(溶解氧降至正常值的 30%)灭绝 90% 以上。

大气与海洋化学剧变。平流层尘埃吸收热量,导致上层大气升温(破坏臭氧层),紫外线辐射增强;同时,大量二氧化碳(来自岩石气化和火灾)进入大气,1 年后尘埃沉降时,温室效应反弹,全球气温快速回升至 30℃以上,引发极端暴雨和酸雨(pH 值 < 3),进一步破坏地表环境。

上述三波打击后,地球已经面目全非,人类全部灭绝,显形生物(肉眼能看见的生物)基本灭绝,环境与撞击前已经截然不同:

气候波动。1-10 年内,“撞击冬天” 结束后,温室效应主导气候,全球平均气温维持在 25-35℃,极端热浪与暴雨交替;10-100 万年内,板块运动逐渐吸收大气中的多余二氧化碳,气温缓慢回落至 10-20℃,但仍比撞击前偏高。

地质与地表改变。撞击引发的火山活动持续数万年,释放大量玄武岩,改变地表形态(如形成新的山脉或盆地);陨石坑逐渐被沉积物填充,形成大型湖泊或平原;海洋环流因地表形态改变而重组,洋流方向与强度完全改变。

残存生物。只有极端耐逆的生物(如深海热泉中的古菌、岩石缝隙中的苔藓孢子、休眠的缓步动物)存活,它们在缺氧、高温、强辐射的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形成以微生物为主的 “极端生态系统”,等待着机会复苏。

尽管如此,地球并没有被打回到45亿年前的诞生初期,而只相当回到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态重启将很快出现。

参考地球历史上的大灭绝恢复周期(如白垩纪灭绝后花了约 1000 万年恢复物种多样性),这种撞击规模和毁灭程度更大情况下,恢复时间可能会更长,或需要1000 万年至 1 亿年时间,具体阶段如下:

0-10 万年:微生物主导期。古菌、蓝细菌在土壤和海洋中繁殖,逐渐修复大气(产生氧气,消耗多余二氧化碳),大气氧浓度从 10% 回升至 15%。

10 万 - 100 万年:植物与小型生物复苏。苔藓、蕨类等孢子植物率先在陆地定植,形成原始植被;海洋中硅藻、甲藻等浮游植物恢复,支撑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虾、蟹的祖先)繁殖。

100 万 - 1000 万年:生态系统复杂化。裸子植物(如松树)和被子植物重新演化,昆虫、两栖类、小型爬行动物出现,形成初级食物链;陆地出现小型哺乳动物(可能由残存的啮齿类,如鼠科等演化而来),海洋中鱼类重新占据优势。

1000 万年 - 1 亿年:物种辐射与新生态平衡。新的优势物种(如类似恐龙的大型爬行动物,或新的哺乳类)演化出现,占据空出的生态位;大气、气候与撞击前接近,但物种组成与灭绝前完全不同,人类不再是这个世界的骄子和主宰,新生物将向更加适应高温和紫外线演化,带有科幻色彩的智慧生物或将重塑地球文明。

以上描述,只是“3I/ATLAS”撞击灾难的大致状况,并不一定十分准确,欢迎指正。

幸运的是,不速之客“3I/ATLAS”不会与人类亲密接触。

“3I/ATLAS”小行星最早于7月1日被智利里奥乌尔塔多的ATLAS望远镜发现,初始编号为“A11pl3Z”,后来被命名为“C/2025N1”或“3I/ATLAS”。前者的字母 “C” 代表这是一颗长周期彗星(周期为 200 年以上)或非周期彗星,字母 “N” 是表示发现时间,后面数字为发现序号,表示7 月上半月第1颗;后者是为了纪念发现者ATLAS,意思是被ATLAS望远镜发现的第三颗进入太阳系的星际物体。

“ATLAS” 全称是 “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预警系统(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该系统利用智利、南非和夏威夷的望远镜,每晚多次扫描天空,以寻找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

即便如此谨慎,这种威胁也是防不胜防突然降临。“3I/ATLAS”早就进入了太阳系,但直到它越过了木星轨道,距离太阳只有6.5亿公里时才被发现,只需要3个多月,就会到达地球附近。如果真的要撞上地球,这么短的时间,人类完全没有办法应对。因为即便应对一颗500米以下的小行星撞击,预警也需要准备8年以上时间。

幸好,“3I/ATLAS”不会与地球亲密接触。这颗被称为“流氓彗星”的星际物体只是偶尔光顾太阳系,它来自不知名的其他恒星,或许已经在太空流浪了几百万年。根据其运行轨迹呈现不闭合双曲线,以及超快的速度,科学家已经认定它不受太阳引力羁绊,绕过太阳后就会向太阳系外飞去,永不相见。

“3I/ATLAS”掠过近日点的时间在10月30日左右,届时,其速度将达每秒68公里,距太阳最近时约1.4个天文单位,也就是约2.1亿公里。这个距离刚刚掠过了火星轨道,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由于地球运动并没有在其掠过的方向,与其距离有2.4亿公里,因此,撞击的概率接近零。

只是虚惊一场,但给了人类更严峻的警示。

从上述科学建模显示,如这种天体真的撞上了地球,人类文明将无法躲避被抹除的命运。若要躲过此等劫难,必须预先建造好具备独立核聚变供能系统和生态循环能力的避难所,深度至少要超过1公里,人们躲在里面,在光辐射到达前及时关闭。当然,如果在撞击中心附近,再深也无济于事。

可惜,当前的人类科技还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如果在可预见将来真有这类天灾降临,人类根本无法应对。这也是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积极探索推进星际移民的重要原因,他们企图将人类这筐鸡蛋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比如有一部分人类移民到火星,文明的种子才不至于再如此打击中灭绝。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立达信涨1.31%,成交额33... 7月8日,立达信涨1.31%,成交额3398.03万元,换手率0.46%,总市值73.70亿元。异动...
奥来德涨3.30%,成交额1.... 7月8日,奥来德涨3.30%,成交额1.47亿元,换手率3.61%,总市值42.15亿元。异动分析O...
畅联股份跌0.62%,成交额1... 7月8日,畅联股份跌0.62%,成交额1.03亿元,换手率2.53%,总市值40.37亿元。异动分析...
最新或2023(历届)高考期间... 高考已兵临城下,准备应战的考生们心情肯定有些不一样,考生家长的心情或许也会更不一样,高考渐渐的变成不...
中鲁B:预计上半年亏损1200... 每经AI快讯,中鲁B7月8日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00万元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