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已于昨日凌晨前后在台湾嘉义县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今日8时中心位于温州约148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可能将于今日下午至明日上午在浙江台州至福建福州一带沿海二次登陆。
对我市总体影响“雨”大于“风”
从7月6日20时到7日18时,温州整个东部沿海出现大到暴雨,南部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县面雨量最大是龙港市,121.7毫米,站点雨量最大出现在洞头区大瞿,202毫米;全市沿海海面普遍出现8~9级大风,最大风力南麂空心屿28.6米/秒(11级);温州市区、瑞安、平阳、苍南、洞头、乐清、龙港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温州市气象局预计“丹娜丝”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今日早晨起转向西偏南方向移动,逐渐向台州至福州一带沿海靠近,并于今日下午到明日上午在上述沿海登陆。
受其影响,预测我市今日到明日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面雨量80~130毫米,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150~250毫米,个别400毫米以上。对温州的总体影响是“雨”大于“风”。
市气象局临灾预警科科长司波表示,“丹娜丝”在台湾岛登陆之后,强度有一个迅速减弱的过程,进入东海以后随着海温的变化它是否会再增强还不好判断,即使增强,中心最大风力不会超过12级,但它的风雨影响可能比预期更持久,要特别防范长时间降雨带来的安全隐患。今日早上“丹娜丝”若朝西行进,会重点影响我市北部的永嘉、乐清地区,若朝西南方向移动,则对整个温州都会有影响。
全市共转移人员12815人
根据《温州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温州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已于昨日9时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为Ⅲ级。温州市气象台于7月7日7时22分发布市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市气象局提醒,此次台风影响时间长、雨量大,要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体滑坡、小流域山洪、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
截至昨日16时,龙湾区、瓯海区、苍南县、乐清市、平阳县、瑞安市、洞头区、龙港市、永嘉县等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黄色预警);全市共转移人员12815人,共计2887个避灾安置场所已全部开放,使用避灾场所26个,安置转移群众2544人;全市2365艘温州籍渔船已全部在港或撤离至安全水域避风;关闭A级景区45家,其中涉海涉岛7家景区全部关闭,疏散转移游客3121名,劝退31个旅游团队;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水位均在汛限水位以下,平均蓄水率83.5%,江河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
出现大拐弯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有关
“丹娜丝”先是一个向右急转弯,今天又要来一个向左急转弯,如此飘忽的“Z”字形走位在台风界可真是罕见。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周丽贤解释,台风出现大拐弯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有关。4日至5日白天,在“丹娜丝”生成的初始阶段,其路径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西风引导为主,路径呈现西北行。
5日夜间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减弱,台风在其西侧的偏南风引导下,在台湾海峡内向偏北方向移动,形成第一个大拐弯。在经过台湾海峡、登陆台湾,再进入东海后,因引导气流不明,移速变慢,甚至不排除回旋打转的可能,再折向西或西南,登陆浙江南部或福建北部,出现第二个大拐弯,从而形成“Z”字形路径。
据了解,在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路径跟“丹娜丝”相似的台风。
历史上多个台风的走位也很奇葩
除“丹娜丝”外,历史上也有一些台风走位颇为奇葩,如1986年“韦恩”、1991年“纳德”及2001年“百合”。
1986年的13号台风“韦恩,像个“贪吃蛇”玩家。“韦恩”路径之错综复杂,甚至可以拆成3个圆圈和1个数字“8”。更奇特的一点是,“韦恩”曾一度在热带洋面上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其后再次“死而复生”发展成为台风。
1991年的20号台风“纳德”,是一个海上的“舞者”:旋转、跳跃……如果将其拟人化,那它的心路历程大概是:我到底是去菲律宾,还是去中国?算了,还是去中国吧,从广东去江西跳一圈吧。有网友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的路径是在海上走出了一个“金牛座”。
2001年的“百合”,是个典型的“选择困难症”。它生成以后,缓慢地在台湾的北部海面原地转了一圈半,在台湾宜兰附近登陆,肆虐了44个小时后又窜到台湾海峡,最后在广东惠来再次登陆。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曾四度增强及减弱,并三度急转弯穿过或逼近日本冲绳岛。
综合 | 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台风网
来源: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