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败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两个字:无道。
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就是董卓没有统治基础,不会团结群众,不懂如何拉拢东汉的官员和士人阶层。
这直接导致,董卓的那些行为,几乎把所有能得罪的群体,都得给得罪了。
董卓能够掌权,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个巧合。
董卓原本是一个边军将领,但后来却因为犯了事,几乎被一撸到底。再后来,董卓靠着去袁家拜码头,得到了袁家话事人袁隗的支持,这才得以翻身。
所以,在入京之前,董卓其实是袁家的人。而且当时在很多人眼里,董卓执掌军队,其实也是在替袁家执掌军队。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袁绍劝何进杀宦官的时候,会提议调董卓入京的原因。
而董卓入京之后,他借着京城内部混乱的机会,迅速收编了原本由何家控制的军队,后来又兼并了丁原等人。到了这个时候,董卓才真正能够在军事上,控制京城。
不过,此时在大家眼里,很多人依然还是认为,董卓是在替袁家管理军队。这也是为什么董卓在收编京城军队的时候,能够那么顺利的原因。
但是再之后,当董卓第一次提出要废帝,意见开始和袁家相左的时候,大家第一次意识到了问题。
所以再之后,袁绍和曹操这帮人,就迅速逃离了洛阳。但是袁家其他大部分人,却依然还是留在了洛阳。
一直到这里,董卓其实都没做错什么。
但是再之后,董卓却开始犯错了。
准确来说,是因为他之前级别太低,不懂国家统治阶层的政治规则。所以接下来,董卓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他的解决办法,却反倒是让问题变得更糟了。
首先,是面对袁绍等人的叛逃,以及士族官员不合作。
对此,董卓倒是表现的很大方。他不但没有再追究袁绍的叛逃,而且还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而对于其他有名望的士族官员,董卓也没吝啬,撒了大把的官帽子出去。在他的提拔下,很多地方士族官员,都被加官进爵。
比如那位大文豪蔡邕,后来就被董卓提拔,成了董卓身边的重要文臣。
但问题是,董卓的这套拉拢计策,并没有能奏效。相反,此后大量被他加官进爵的官员,依然反对他。甚至还拿着他给的官职,号召大家一起反对他!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董卓的思路,还是在‘我给你好处,你为我做事’这个层次上。
这个思路,拉拢一两个人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很好用的。但是这个办法,无法拉拢一个阶层。
想要拉拢一个阶层,尤其是作为一个执政者,想要拉拢某个团体。这种时候,一般的小恩小惠,是没有用的。真想要拉拢的话,你需要给这个阶层,一个普适性的利益政策,让这个团体和阶层整体受益。
但显然,董卓不太懂这些。
而与此同时,董卓废除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又成了一记昏招。
实际上,废立皇帝这件事,并不是不能做。不管是继续扶持刘辩做傀儡,还是拥立刘协做新的傀儡,其实都可以。
但关键在于,董卓不能打着自己的名义,去做这件事。
在很多时候,名义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重要的。
如果他要扶刘协上位,他其实可以宣称,自己是继承了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遗诏,自己是董家的远房亲戚,这就叫名正言顺。但董卓以自己的名义废帝,这就叫名不正言不顺。
再之后,等到袁绍起兵,董卓又出了一记昏招。
为了泄愤,董卓把自己的恩主袁家,满门全都杀了。
这几件事办下来,董卓就几乎得罪了整个东汉的官员集团,再也没谁愿意跟着他了。
偏偏在接下来的战争当中,董卓作战失利之后,又再次下令,将洛阳地区的百姓,全部搬去关中。
这个命令下达之后,无数百姓,都死在了搬家的路上。少部分人到了关中之后,没房子没地,又不得不和关中百姓产生矛盾,导致关中地区,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社会矛盾。
最后,这就导致洛阳和关中地区的百姓,也开始憎恨董卓。
所以这一套操作下来,董卓几乎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给得罪了。从皇帝到百姓,从中枢到地方,再到东汉的士人官员,大家都开始痛恨董卓。
到了这个时候,董卓的败亡,就已经是一个必然了。就算没有王允,后面也会有张允、李允、刘允,去找机会刺杀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