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翠红
来源:《肥东晨报》
在江淮分水岭这片沃土上,镶嵌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明珠。坐落在中国诗歌小镇肥东桥头集的“爱情隧道”,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爱情隧道离我们家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初夏我和老公已打卡过,对那里绿树红花、游人如织的盛景记忆深刻。周末,我和闺蜜再次到访爱情隧道,不同的季节,自然能收获不同的感受。初冬的爱情隧道如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矍铄沉稳。没有绿荫夹道的清幽深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肃静和祥和的景象。
万里晴空,天高云淡,远山在阳光下脉络清晰。爱情隧道入口处,一圈砖砌的低矮围栏里,生长着一棵乌桕树,被秋霜染红的叶片依然茂密,阳光下,像一柄柄彩色小团扇,插在树枝间。风吹扇舞,互相推挤,簌簌作响。每一阵风过,都有叶子从枝间飘下,轻快地在风里旋舞,然后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落叶金黄中带些艳红,叶脉清晰,暖暖的阳光沐浴着大地,细细的晨雾笼罩出一片平静的海,落叶泊在自己的影子上,自在安详。
此番情景,让我想起大学时写过的一首《落叶》——
辞别枝的眷恋
投入风的怀抱
瞬间的欢乐
碎做满地的叹息……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为赋新词强说愁”,偏爱写些悲秋的词句。岁月流逝,光阴飞度,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年逾不惑的我再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气。现在,看到风吹叶落没有一点悲伤,倒是感觉它们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欢快。
两条坚实的铁轨静静地躺在初冬的田野上,我和闺蜜一前一后,走进轨道间,脚下软绵绵的落叶自然增添了无尽浪漫的意味。仰望轨道两边高树,木叶尽脱,虬枝伸向净蓝的高空,那蓝静止得如同照片的底色,一树树黢黑的枝干便有了相册。脚边矮小的灌木藤蔓仍披着苍绿,依偎在轨道两旁,虽不能构成夹道之势,也增加了不少生气,而那两条延伸的枕木,也在阳光下显现一种和暖的温婉。闺蜜是第一次来到爱情隧道,她兴奋地一边数着刻在枕木上的婚书纪年表,一边往前奔。我则悠然漫步在“隧道”里,或俯身拍照,或遥岑远目,两边肃杀的景色让我感觉自己很高大,因而脚步里充满了庄严。我一面分享着朋友的快乐,一面用手机定格眼前的景致。
慕名前来的游人渐渐多起来,我们请两个年轻女孩帮忙拍照。女孩们热情开朗,指导我们摆各种姿势,她们浮着细汗的白里透红的脸蛋,像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色,热烈而圣洁。太阳的金光被树的枝干切成碎金撒在隧道上,明亮耀眼,浮尘在光影里飞舞。不远处的山腰,龙泉隐约可见。凝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有些恍惚,感觉爱情隧道在慢慢延伸,变幻,浮华缥缈得像坠入另一个空间——花轿、唢呐、锣鼓,仿佛都在爱情隧道里浮现。
“宝宝慢点,搞慢点……哟!”一位体态微丰的年轻女子的呼唤,把我拉回眼前。在隧道里奔跑的小姑娘穿着粉色背带裤,约莫三四岁光景,手里举着一只黄色气球。她回过头甜甜地微笑着望向爸爸妈妈,目光清澈,乌黑明亮眸子星星一样忽闪着,正要说话,爸爸举起手机,“咔嚓”一声拍下美好瞬间。看到我们也望着她笑,小女孩娇羞地扑向妈妈怀抱。爸爸妈妈和宝宝,三个人相拥着挤在爱情隧道里看照片,笑声震落一片鸟鸣。也许,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不经意间,我们走到了隧道尽头,一根铁柱静立在轨道边。被岁月侵蚀的柱子锈迹斑斑,烟黄色隶体的“鸣”字,书在菱形的铁板上,铁板和铁柱俨然一个整体。再回到隧道入口,只见一个老太太坐在乌桕树边卖土特产。其实也称不上“特产”,不过是平常的山芋、南瓜、豌豆、青菜等物。不经意地走到地摊旁,我弯腰提起一个圆圆的小南瓜,掂量着仔细看。
“老人家,您说啥是爱情隧道?”我并不是认真等她回答,只是因为游览的兴致未减。“丫头唉,啥爱情隧道啊,就这两条锈铁轨,一年四季天天人来人往地瞅,再好的爱情,还不得天天过日子?”她抓起一把洗得干干净净的小青菜说:“小大姐,你们看多水灵,还有这南瓜,都是我家兴(种)的,你们带两个回家煮稀饭,好得很……”我和朋友不忍心拒绝她的热情,于是每人买了一个圆南瓜。看着她被岁月雕刻的沟沟坎坎的笑脸和被风吹乱的白发,突然觉得老人的话好有禅意。
如果爱情有隧道,那一定是通往一个个平凡的日子,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