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抗日英雄范绍增:娶了40个老婆,83岁病逝,为何死后44年才下葬?
创始人
2025-07-05 19:01:02
0

范绍增,1894年出生于四川清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既是一位抗日英雄,又因其私人生活的特殊性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他一生共娶了40位妻子,83岁因病去世,而他的安葬过程却经历了长达44年的争议和拖延。

那么,范绍增到底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他的40位妻子们命运如何?又为何他会在去世44年后才终于入土为安?接下来我们一一揭开这些谜团。

范绍增与抗日:从草莽英雄到抗日先锋

范绍增是电视剧《哈儿传奇》的原型人物,出身于一个乡绅家庭。年少时,他不喜读书,经常受到祖辈的训斥,因而得了个“哈儿”的外号。他并不对传统学问感兴趣,反而对民间说书先生的故事情节颇为着迷,梦想成为像书中英雄那样的侠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冲动、野心勃勃,曾在绿林中做起了山贼,甚至横行乡里。

然而,内战的残酷让范绍增逐渐认识到自己所走的路是错误的,他开始同情百姓,心生悔意,并决定从此改过自新。离开绿林后,范绍增先后投靠了“四川王”刘湘,又投向了蒋中正,迅速适应不同的政治局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头脑。

1937年,随着日军侵入上海,范绍增看到祖国危急的局势,主动请缨前往上海抗日。他痛心地表示:“内战无论如何都是老百姓受苦,现在日本来了,不管如何,也得拼死将他们赶出去!”他的话语虽简朴,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

上海淞沪会战:血战前线的坚守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史称“淞沪会战”,范绍增以第11兵团副司令身份奋战在抗日前线。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范绍增亲临战场,指挥部队与敌军拼死作战。炮火四起,飞机轰炸,硝烟弥漫,然而,范绍增毫不畏惧,他带领士兵顽强抗敌,甚至亲自拿起手枪,冲锋陷阵。

这场战斗极其惨烈,战斗的结果是我军损失了超过25万人,血的代价换来了日军的短暂退却。尽管如此,范绍增依然未曾有过一刻的懈怠,他带着满心的不甘和羞愧,离开上海,退守到汉口。

从抗日英勇到背叛“老蒋”

在抗战期间,范绍增在面对刘湘的病故和权力更替时,心中逐渐产生了对蒋中正的不满。他虽然被任命为88军军长,但这只是一个空架子,手下没有任何兵员,也没有实权,这令他深感失望。范绍增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开始自费招兵买马,几乎靠自己的一己之力组建了新的军队。

面对日本的强敌,范绍增迅速领导88军开始出川作战,并且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战斗。尤其是在与日军22师团的“土桥一次”战斗中,范绍增亲临前线,与士兵并肩作战,最终以微弱的优势收复了余杭。

这场胜利虽然充满荣耀,但范绍增的内心并未因此而平静。他知道,这场胜利的背后,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在庆功会现场,范绍增泪洒现场,他深知,自己所获得的胜利,背后是无数已牺牲的战士。

40个老婆的传奇人生

范绍增的私人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一生共娶了40个老婆。由于新中国实施一夫一妻制,范绍增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建国后,范绍增最终将其中的7位老婆留在身边,而其他的则通过抚养费解决了问题。其最著名的妻子之一,陈文兰,早年嫁给了年仅14岁的范绍增,他们的婚姻在当时也极具社会影响力。

此外,范绍增的第18房妻子杨秀琼更是备受瞩目。她是一位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在1933年全国运动会上获得游泳项目所有金牌,被誉为“美人鱼”。尽管两人最终分手,但她的成就仍然为范绍增的个人生活增色不少。

长达44年的争执:为何迟迟未安葬

范绍增于1977年去世,但他的安葬问题却因家庭内部争执而一直未得到解决。由于范绍增的子女众多,且每个子女都希望将父亲葬在自己家附近,最终导致了长达44年的争执。范绍增的子女,经过多年协调,终于在2021年达成一致意见,为其父亲选择了最终的安葬地,结束了这场长时间的纷争。

结语

范绍增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从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战,到私人生活中的情感波折,他都以极为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尽管有着复杂的私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缅怀范绍增,向那些为国家捐躯、为自由而战的英雄致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宿州市乡...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多少?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最新或2023(历届)- 最新或2...
凝聚合力 闻“汛”而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海晓宁 通讯员 于仕琪 据省气象局预报,受副热带高压与高原槽系统共同影响,7月...
最新或2023(历届)滁州市乡... 昨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在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中,依法保障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闽陇携手共兴业 推介会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盛夏时节,陇南繁花似锦、万木...
“三驾马车”拉动眉山民营经济跑... 转自:中国改革报 □ 何广丙 □ 本报记者 王 进 近日,记者走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