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杰
“欧洲正犯下一个大错”,美国《纽约时报》近日以此为题发文称,欧盟急速重整军备恐酿成历史性错误。欧盟上个月2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峰会。会议发表的成果公报显示,欧洲国家最终在美国重压下妥协,接受将最低军费开支提升至GDP5%的方案(简称5%标准),大幅度提升了军费开支水平。
除了美国在北约内部的强势推动这一外驱力外,欧洲整体军费开支水平的提升也有其自身内驱力的作用。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曾因“最低军费开支占GDP2%”与美国激烈争吵,甚至一度导致北约处于“脑死亡”状态的欧洲国家,短短数年后能够在“5%标准”问题上作出妥协,很明显受到欧盟提升防务自主能力的迫切愿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与今年以来欧盟力图实现“重新武装欧洲”的诸多行动不谋而合。今年3月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一项8000亿欧元军费开支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安全和有韧性的欧洲”。5月中旬,欧盟设立了一个总额为1500亿欧元、由欧盟共同预算支持的军备贷款基金,向成员国提供用于防务相关能力建设的贷款支持,通过联合采购的形式购买武器系统和平台。
欧洲军费开支水平的快步跃进,折射出欧盟和欧洲国家在当前错综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希冀以快速增加军费投入的直接方式,在最短时期内弥补自身军事能力短板,以增加战略自主化解地缘安全焦虑的战略意图。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欧盟和欧洲国家心态日渐焦虑,不仅外部安全形势依旧严峻,而且在跨大西洋联盟和欧洲安全事务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均持续下降。一是俄乌冲突为欧盟带来了持续性安全冲击,安全焦虑促使欧盟主动寻求提升防务自主能力。欧盟不得不正视自身防务能力不足的短板并主动做出实质性改变,而非像以往一样仅停留在政策宣示层面。二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美欧关系的变化,使欧盟不得不采取未雨绸缪的措施以应对这一新变化带来的冲击。“美国优先”再次取代跨大西洋主义,成为美国新政府核心对外战略原则,结束了拜登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蜜月”状态,深刻挑战了欧盟在跨大西洋联盟体系中的话语权,增加了欧洲对美国可靠性的疑虑。作为欧洲一体化的结晶,从欧盟角度来看,其长期引以为自豪和高度倚仗的所谓规范性力量,并不能有效地应对时下的严重困境。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快速提升军事能力建设投入弥合共同防务建设短板,增强欧洲国家自我保护的能力,被欧盟和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视作重大且紧迫的战略任务。
此次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在一系列讨价还价后,最终集体被“说服”,接受美国政府力推的“5%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是欧盟和欧洲国家采取的一种应付美国压力的策略。提升军费投入水平本身也是“重新武装欧洲”的应有之义,“5%标准”在大方向上与欧盟的共同防务建设不存在矛盾。以一种经历激烈议价后“勉为其难”的方式接受这一标准,既迎合了美国政府的相关要求,成功换取了美国承诺继续遵守《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的集体防御义务,成功将美国“留在”了欧洲。同时欧盟又借美国政府施加的强大外部压力,对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提升军费不积极的国家进行打压,间接缓解了其推动欧洲国家整体防务开支水平提升的阻力。概而言之,北约海牙峰会并不是美国单方面的“外交胜利”。
大刀阔斧提升整体军事投入水平,彰显了欧盟和欧洲国家以提升战略自主谋求脱困向前的战略雄心,然而与美好愿景相伴的是不容忽视的掣肘,前路并非一条坦途。要实现整体军费支出的跃升,最关键的是资金筹措问题。对于一些近年来经济发展并不景气甚至财政捉襟见肘的欧洲国家而言,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成为一大难题。在开源路径有限的情况下,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转移资金或将成为无奈的必选项。不仅民众生活质量会因此发生下滑,而且必将遭到民粹主义者的激烈反对,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秩序动荡。
另外,军费支出并不能立刻转化为军事能力,欧洲国家无论在军事技术上还是在军工产品端,都高度依赖美国,加之欧盟尚未实现国防工业一体化,本土企业彼此存在竞争关系且在与美国同行竞争中均处于显著劣势,因此其难以生产出能够替代美国产品的同类产品。
因此,迎合美国快速增加军费投入水平,或将继续增大欧盟和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依赖,为美国军工企业对欧新一轮利润收割创造了条件。(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