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图书馆举行了“海外中国民俗档案的‘中国语境’与‘全球语境’学术工作坊暨《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新书发布会。这场集结国内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领域重要学者的研讨会,正是对“东海西海,情同理同”的当代诠释。
《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李明洁 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典藏中的“中国纸神专藏”,由富路特夫人(Anne Swann Goodrich,1895-2005,中文名:富平安)捐赠,是海外现存最完整的中国民间信仰图像档案之一。2025年6月出版的《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首次对这一珍档及其背后的跨文化故事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海外中国民俗档案在新的历史当下重回“中国语境”并在“全球语境”中被全新阐释的示例。
学术点睛:为什么“纸神”概念是重要的?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李天纲教授指出:“中国宗教的根基在民间祭祀。中国民间的鬼神信仰为汉代儒教,延续到明清及民国,与日常生活血肉相连。李明洁对富平安的研究,是传教士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复旦大学图书馆龙向洋从文献学角度强调:“哥大藏品的价值远超图书馆分类体系。当中华书局称其为‘门神纸马专藏’时,李明洁坚持用‘纸神’定名,这不仅是术语之争,更关乎这类馆藏的核心价值所在。最近二十年来美国大学东亚图书馆十分重视中文特藏文献整理、数字化、影印出版,并公开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李明洁教授这一研究的示例,更加值得关注。”
图像之争:谁掌握民俗图像的阐释权?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李文墨在工作坊上展示了五件民俗版画藏品:“这三张是与哥大珍档同款的钟馗和神荼郁垒门神,还有海外回流的民俗版画,以及姑苏版年画。当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墙内开花墙外香’时,我们需要反思本土学术话语权的缺失。”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陈赟以纸马为例解析图像符号的生命力:“纸是‘通神’的媒介。从汉代‘户宅神力卷’到宋代‘王家纸马铺’,中国人用符咒和线条构建起一个平行宇宙——这是一套古老的处理生老病死的智慧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晓涵例举了海外藏另一份中国民俗图像珍档:“甘博1927年拍摄的《朝圣妙峰山》纪录片证明:动态影像比文本更真实地记录民俗,这16分钟的动态影像里藏着被文字文献无法描述的仪式真相。”
隐秘信使:被折叠的学术史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王均霞指出,学术史需要揭开历史盲区:“富平安不只是‘汉学家的家属’。她一次性买下整间纸店的行为,保留了民国信仰生态的全息切片,这种女性特有的‘日常凝视’在19世纪传教士阿黛尔·菲尔德收集中国童话时已显现,她比北大歌谣运动早30年,却遭学术史遗忘。”
东北大学艺术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吕焰指出:“2017年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展览研究中心成立之后,我参与了很多年画的展览策划和执行工作,我真切感受到图像比文字更易穿透文化和人心的壁垒。富平安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证明了这一点。”
思想交锋:问题意识和努力方向
华东师大海外中国学中心副主任吴原元提出了一个重量级的议题:“富平安对中国信仰的认同是否生成‘中国主体性’?当一位外国学生问我‘像我有无中国主体性’,这直指文明互鉴的深层困境。”
该书作者李明洁对此回应道:“我们需要‘双重祛魅’:既要破除他方的学术霸权,也要拒斥本土的封闭叙事。”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魏泉反思学者的局限:“我曾带着文人雅士的偏见参观妙峰山,觉得那些‘不通顺’的祈愿文字俗不可耐。但看到富平安在烟熏火燎中记录民俗的影像才惊觉:我们研究高堂典籍的人,往往丧失了俯身看烟火人间的能力。”
最后,华东师大图书馆副馆长魏明扬在接受李明洁赠书后表示:“神交”不仅是学术概念,更是与历史、与异文化、与初心的精神契约。
工作坊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于2004年创办了《海外中国学评论》,并主编出版“海外中国学史研究丛书”,是国内具有显著跨学科优势的海外中国学研究重镇。